文 | 李浩
桂维民先生新著《秦岭望长安》即将付梓,我有幸先睹为快。
桂先生的专业是危机管理,同时兼任陕西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专业工作之余,好诗文,喜吟咏,经常招俦邀侣,唱酬寄兴,已出版诗词集《行吟录》《丝路寻踪》《古韵新咏》《乡愁月千里》等。
先师霍松林先生曾为桂维民先生的诗集《丝路寻踪》题序,称赞其“展开形象思维之翼,以白描的手法,缘景纪实,直抒胸臆,一路纵情放歌”,老师的话讲得很切实。刘维隆先生在为桂维民新著《秦岭望长安》序中也以“三有”为评判桂诗的尺度:即一为立意有神,二为真感有情,三为遣词有韵。对原作体会深入,展开很多,确实是维民先生的吟咏知音。
我在拿到本书电子版后,就开始阅读。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端:
首先,观察视角的独特新颖。本书的书名《秦岭望长安》很有特点,卷首词《风入松 · 秦岭望长安》中也申明了此义,维隆先生以“诗拥大秦岭”为序,对此作了抉发:“诗拥大秦岭,维民走在前。我在这里用‘拥’(拥抱、拥戴)而非‘咏’(吟咏),是因为咏者无数,佳作多多,而其能遍历山川,劳思行吟,以自己的全部身心拥抱、拥戴秦岭,诗涌秦岭、独立成篇,以诗情画意融于书卷中,为‘大秦岭 ' 咏叹者唯其少见。”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谈论大秦岭,吟咏大秦岭,图绘大秦岭的在在不少。但是,我发现将秦岭与古都西安联系起来谈的还是比较少,所以维民先生的这个书名以及书里的内容给我深刻的印象。
秦中自古帝王州。作为十三朝古都特别是周秦汉唐四个鼎盛王朝的都城,其实大家也谈得不少了。但结合现代城市西安发展谈得较少,尤其是国务院最新发布批复,原则同意《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确定西安的城市定位是:陕西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规划》确定西安的发挥功能是:发挥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交往中心以及国际旅游目的地等功能。有人将此概括为“三中心两地”,即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旅游目的地。新版《规划》,将进一步发挥西安作为华夏文明代表城市的定位。
维民先生此书写作较早,不可能未卜先知。但是陕西与西安的有识之士,很早就曾提出过,西安要发展,必须破除“皇城”思维,要从城墙外看西安,更要站在秦岭上看西安,从城市管理和事业发展的角度,省市干部的观念这些年已有很大改观,但在诗文创作上能不断地突破圈层,跃迁认知,还是很有限的,而维民先生则能先着一鞭。
唐人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虽然是因诗题要求,但作者能将终南与长安城挽合到一块,突出秦岭山上的积雪和长安城中的暮寒,确属巧思。其次,以行读的步态深入秦岭。
我近年来很喜欢引用金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十一:“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元好问所生活的时代,山河破碎,南北阻隔,东西暌违,从大的背景来说,即便文人都想来汉唐故地秦川旅游,也未必能实现,所谓非不为也,不能也。加之,文人积弊,顺口用典,驰骋文字,想象而已,不一定对现地做过考察。但行读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司马迁写《史记》,裴矩写《西域图记》,玄奘写《大唐西域记》,柳宗元撰《段太尉逸事状》,杜环写《经行记》,沈括撰《梦溪笔谈》等,都是在行读的过程中完成的,所以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
关于这一说法,过去多说是顾炎武《日知录》所说,现在一般说是出自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昔人评大年画,谓得胸中万卷书。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远游,每朝陵回,得写胸中丘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虽然董与顾两位都是明代人,但董其昌(1555—1636), 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顾炎武(1613—1682),明末为诸生。董比顾大58岁,董中进士,顾还没有出生。当然,董说这话时,谈的主要是绘画创作。顾引这话时则扩大到学术人生的各个方面,各自强调的侧重点还是不同的。百度百科的解释是错的。
近年来,历史地理学家侯杨方行读丝绸之路,简锦松教授利用GPS 等高科技技术走读唐诗现地,历史学家罗新行读从元大都到元上都的旅程。桂维民先生除行读秦岭外,还曾与著名秦汉史专家王子今、出版家马来等考察晋陕段的黄河两岸。
行读应该是桂民系列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他的《丝路寻踪》也是在沿着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中国段),历时24天行走25000公里的基础上写成。
对于本书,作者在自序中夫子自道:“这些年,我一路走来,边行边吟,在三秦大地上留下了自己行走的足迹和寄情山水的诗行,尝试着用古韵新调来表达对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的深深眷恋之情。”刘维隆先生也具体罗列了桂维民的屐旅行踪:“从秦岭四峰终南山到伽蓝寻幽古刹寺院;从乐游原踏青到十一首古道探赜;从秦岭野趣二十首到国风丝路文化篇;从长安即兴八首起到秦地祖脉三十七首,无一处不亲历,无一篇不尽兴,华彩流溢,情寄河山,充满了对大秦岭的热爱和礼赞“。
其实清代已经有人对前引董其昌等人的说法提出另外的见解:“人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通古今,贯天地,无所不能。予以为非也。读万卷书,增知也;行万里路,广闻也。然于识无丝毫长也。夫识,悟之心而得之道者也。”(空空主人《岂有此理》)
维民先生的游踪也显示出,他在行读的同时,还能“悟之心而得之道”,有判断,有见识,有景语,也有情语。
第三,图文并置互映,互相发明。本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图文配合,互相发挥,互相阐释。桂维民先生在自序中说:“在我的诗词中精心选配了西部研究中心同仁黄会强先生和丝路影像研究院的摄影家们行摄秦岭的精美作品,以及几位油画家色彩明快的大作,呈现了秦岭和‘金城千里’的壮美风光。感谢他们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和丹青妙笔为拙作增辉添彩,在此一并献给读者朋友们”。
▲《秦岭望长安》电子书内容截图
刘维隆先生的序中也注意到了此点:“这本摄影诗集还有一个特点,更是一种创新,就是诗词配有会强等丝路影像研究院的摄影家们光彩绚烂、精湛专业的摄影作品,诗情画意,璧合珠联,图文并茂,上升到一种综合美学的意境,充分调动起读者的观感、情思和想象力。同时每首诗都附有景点的概述链接,不仅增添了关于大秦岭的知识点,而且给人一种探求寻觅的向往与冲动。古时文人学士游历山川,赋诗题壁,留下不少后人瞻仰的墨迹。而今步入信息时代,一本诗集在手,光影链接俱在,不但可尽享诗画之陶冶,而且可获得丰富的信息量,比之古人,我们确实要幸运多了“。
我同意他们两位的看法,但同时认为,诗画并置的意义还不仅于此,我愿意再补充三层微意:
首先,现在据说已进入了读图时代,大家的阅读习惯已有很大的变化,故古典时代的左图右史,无缝对接了数字时代的图文并置。当然本书中的图和画不是一般的插图,而是多位著名摄影艺术家和画家与诗人一块,对同一题材的同题创作。
▲《秦岭望长安》电子书内容截图
其次,诗画并置,可以便于比较,互相发明,诗画体裁各自的艺术天花板和表现盲区,可以从姊妹艺术中得到突破,实现延展,完成补充。比如,我们从诗歌中理解到的空间和色彩,都是想象的、间接的,而从摄影和绘画中所见的空间和色彩,则都是视觉可以感知到的。关于这一点,德国美学家莱辛的《拉奥孔:论诗与画的界限》,中国学者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从学理上已讲得很透彻了,我不必再饶舌了,我要补充的是,本书对这一艺术原理做了极好的实践。
再次,诗画并置,也相当于诗和画两种体裁在同台较技,互比高下。表面上是两种体裁在角力,但体裁背后是两类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勤奋努力,奉献两类精湛的作品。在相互竞争和角力中,又互相配合,彼此穿插,共同构成书籍艺术的和声。
本书篇幅较大,内容多样,涉及到的景观和话题也很多,隽永的诗与华美的画如精金美玉,琳琅满目,我的知识面较窄,阅读速度也较慢,像一只蜗牛爬一爬,停一停,只能就初步阅读的一些粗略感受谈谈,未必搔到痒处。我对本书导游式的介绍是否属实,还要请作者和广大读者指正。
2025 年 1 月 26 日
农历腊月廿七草于西大居安路寓所
本文作者
李浩: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长;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高级顾问、学术委员会高级顾问。
原标题:《在千里万重山中追逐唐风宋韵》,李浩为桂维民《秦岭望长安》诗集所作的序。
-秦智原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图片提供:全景视觉;部分图片、字体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协商删除
监制 | 薛晓燕李志维
审核| 钟一 碧晗
排版 | 若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