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桂
今天是农历2024年除夕。
上午九点多我去小区溜达了一圈,看到多数人家都贴了春联,绝大多数春联的内容是吉祥如意幸福美满,诸如“福旺财旺运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遍地祥光临福宅,满天喜气入华堂”之类。
贴春联是中国传统习俗,起源于古代“桃符”文化,最初用于驱邪避灾。五代十国时期朝廷中的“桃符”开始刻字并悬挂,成为贴春联的雏形。到了宋朝,贴春联逐渐在民间流行,成为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成为家家户户庆祝新春的标志性行为。
我家大门春联是“喜迎新春鸿福到,吉庆祥和好运来”,屋门则是“一帆风顺年年好,心想事成步步高”。
而我年轻的时候对这种春联是不屑一顾的,认为它庸俗不堪,我追求的是清新雅致——年轻嘛,又是读中文专业的。
大概是1982年吧,当时我在赣南师专读书,过年的时候请人写了一幅我自己拟写的春联,上联是“好好好好好好好”,下联是“新新新新新新新”,横幅是“父子同乐”。
我自认为是清新脱俗。
我兴冲冲地拿回家去展示出来,我那六十多岁的老父亲看了勃然大怒,一把将春联撕得稀烂,指着我破口大骂起来,原来是横幅“父子同乐”四个字戳到了他的痛处:他是个老鳏夫,而我也还没有成家(当时我才19岁),这不是向所有人昭示我们父子都是“单赤子(单身)”吗?
大多数老人家,尤其是没有什么文化修养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老人家,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清新脱俗,他要的是富贵之类的东西,尽管他也知道那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自此我在老家过年就再也没有贴过春联了。
成家之后有了自己的居所,我才回归习俗贴起了春联,且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拟写,可惜的是全都忘记了,现在想起来颇为遗憾,为什么当时不记录下来呢?
春联嘛,只不过是春节期间的应景之物,都是过后不思量的呢。
光阴荏苒,我年纪渐渐大了,尤其是过了五十岁之后失却了年轻时候的热血激情,慢慢地向现实低头,只是希冀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于是对春联的选择就变得大众化了,甚至是排斥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东西了。
女儿女婿带着两个小孩子,去湖南女婿老家过年。视频时女儿告诉我说,她一家人临走前,也在自家房门贴了春联。春联是女婿在网上选买的,具体内容我没问,不过我心里有数,跟我当年一样,他也喜欢清新脱俗。
我有几个同事和亲戚的书法很不错,每年都写春联,以前我会主动索取,而现在我却不这么做了,他们写的春联固然好,可是这得刷浆糊才能贴起来,这多麻烦,如今有那种自带贴胶的春联,无论是现在贴还是以后撕都很方便。
农历二十五我去了趟小商品市场,在琳琅满目的春节用品中,挑了若干大小不一的灯笼和两幅春联。
我的外孙女出生于2021年春节前夕,所以我给她取了个小名叫“年年”。 去年我贴的一幅春联就是“一帆风顺年年好,心想事成步步高”,因为里头有“年年”两个字;今年我再选了它,可以肯定的是以后我还要贴这幅春联。
供图文海(路开文化)
◆ ◆ ◆ ◆ ◆
曾桂,赣州宁都人,某教育机构负责人。
本公众号文章皆为原创作品,
如需采用,请联系13870789598
微信号:路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