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DeepSeek R1这枚“数字核弹”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中国的创新力量正深度渗透进各个领域,改写着产业发展的轨迹。医疗行业也不例外,国产手术机器人也正在逐步打破曾经被国外技术主导的局面。
△手术机器人“达芬奇”在上岗。
当前,在中国医疗领域,手术机器人特别是国产手术机器人的研发与运用,突破了传统生产力的局限,以其颠覆性创新驱动、发展速度快、发展质量高等特点,为医学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成为该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展示出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社会产业变革和全球竞争格局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作为临床医生、医院管理者,对手术机器人的使用、推广、研发及其所带来的远程外科发展都有切身体会,可以说手术机器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对社会、医院、学科、医生、患者均带来了重大改变。手术机器人在引领生产力跃迁、推动医疗领域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手术机器人是一种革命性的外科手术技术系统,让“更微创”“更精准”外科手术成为可能。与传统外科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相比,手术机器人进一步突破了人类视觉功能、肢体操作的局限,使术中手术视野放大数十倍,“机器手”可实现在360度的空间下灵活穿行,完成转动、挪动、摆动等高难度外科动作,尤其在狭窄解剖区域中优势明显,对于临床上手术部位隐蔽、操作复杂,或操作时间比较长的外科手术,手术机器人具有不能企及的优势,逐渐成为首选手术方案。与此同时,因机械手有稳定器,能够避免人手可能出现的抖动现象,防止术中因手抖划伤神经和血管等意外,显著增加手术稳定性。此外,机器人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创口仅在一两公分左右,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大大提高生存率和康复率。
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公立医院主动拥抱新一轮技术革命,大力推动手术机器人新质生产力在临床的应用。以浙大邵逸夫医院为例,2015年9月,医院在国内最早获批引进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2020年12月,医院又引进当时最先进的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为浙江省首台。经过十年发展,医院已成为浙江省内完成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最多的中心之一,机器人单机手术量连年全国第一,先后开展全球首例机器人辅助单孔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等顶尖创新术式,引领机器人手术进入极致微创的“单孔”时代。同时,医院还积极参与国产手术机器人的研发与临床试验,牵头建立浙江省微创技术质控中心、机器人外科专委会等,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服务。
第二,手术机器人对外科医生工作方式及职业周期均产生深远影响。机器人辅助可一定程度上减少医生操作难度与体力消耗,并使医生在实施高难度手术时更加得心应手,进一步延长职业生涯与精力周期。手术机器人协助医生提升技能与转型,让医生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手术规划及复杂病例的处理,而非聚焦在传统手术的物理操作。同时,带动医生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流程,提供更多与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跨学科合作的可能。此外,远程机器人手术的发展使医生有望突破地域限制为各地患者提供治疗,拓宽职业发展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对医学教育培训也产生了影响,机器人手术对操作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设备使用技能,因此对相关学习训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浙大邵逸夫医院作为全国微创领域首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微创器械创新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牵头建设单位,对相关外科医生更是提出了新要求,在开展机器人手术临床创新的同时更重视相关科学的研究与培训,我们团队参与了威高妙手机器人、微创图迈机器人、精锋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等国产机器人的研发工作,以国家级平台为抓手,推动我国手术机器人等高端医疗设备的自主创新,以打破海外器械垄断格局。
第三,开辟远程机器人手术新时代,以健康之力助推共同富裕。手术机器人正与5G通信技术深度融合,成为医疗新质生产力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不同于以往的远程视频会诊、远程指导手术,近年来,“远程手术操作”成为现实,医生与患者哪怕相隔万里之遥,医生也可操作手术机器人为其实施手术。我国5G网络高速率、大连接、低时延的典型特征为超远程手术的开展创造了条件。这种远程机器人手术模式进一步破解了优质医疗服务扩容下沉所面临的距离、人才、时空等限制,配合行云流水般的5G传输,显著提高救治效率,极大拓展了从门诊到手术“全流程远程医疗”的可能性。以远程机器人手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让先进医学技术辐射到更多基层百姓,可大幅缓解我国山区、海岛和边疆等地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以医疗之力助推共同富裕。
当前,远程机器人手术已在我院肝胆胰外科、泌尿外科等领域常态化开展,浙江省内、新疆等地百姓已享受到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健康福利。2023年2月,我的团队操作国内首款自研、自产且运用5G技术实现超远程手术的四臂腔镜机器人,成功完成中国首例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胆囊切除术,医生身在杭州为新疆阿拉尔患者切除了胆囊。之后,团队又实施全球首例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肝脏切除手术、保留脾脏胰腺肿瘤切除手术等系列高难度手术,让“科幻”变成现实。
问题建议:
机器人外科的应用极大推动了外科的发展,使外科手术操作更精准、更微创,同时也延长了外科医生的职业生涯,使远程外科成为可能。但机器人外科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1.机器人成本高,耗材价格昂贵;因此无法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而且大部分应用在性价比高的手术:冠脉搭桥、前列腺癌根治、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基层医疗机构没有能力购买这种昂贵设备,因此也就无法享受机器人手术带来的好处。建议设立专项基金,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专项补贴或免息贷款;以区域为单位,建立手术机器人共享中心,多所基层医疗机构共用等。
2.现有手术机器人缺乏精确的触觉反馈,影响医生对组织的感知。机器人手术造成外科医生力感知丧失,在操作过程中无法控制用力大小,可能会带来严重并发症。建议研发先进的触觉传感器和反馈系统,提升机器人的感知能力,帮助医生更精准操作。
3.国产机器人往往具有远程手术功能,但往往受制于网络速度,导致延时过长,影响手术效果。此外,由于不同厂商的手术机器人技术标准不统一,影响设备兼容性和数据共享。建议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确保责任清晰,并加强数据安全保护。
在医疗健康领域,手术机器人、5G远程手术等新技术新产品正加速应用。多地微创技术质控中心、机器人外科专委会相继成立,为推动手术机器人规范性建设、质量安全管理提供了专业保障。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行业规范的逐步完善及各地医疗机构的积极实践,我相信,作为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典范,中国高端手术机器人将迎来快速发展的全新时代。
(本文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 )
作者:蔡秀军
文字编辑:王菡娟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