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沈尹默先生出身于吴兴望门,自幼入家塾读书,11岁起开始练习书法,从欧楷入手,上溯二王而有所得,其后钟情于褚,用功颇深终于形成个人风格,以书法闻名。
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之称,将沈尹默先生和于右任先生并肩。其后又与吴昌硕合称“南沈北吴”。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两巨匠”。
沈尹默先生崇尚帖学,是20世纪中国书法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尤其在帖学复兴和书法教育方面贡献卓著。沈尹默的书法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宗,强调传统帖学的笔法和结构,他的小楷和行书尤其受到推崇,笔法精妙、结构严谨,展现了深厚的传统功底。
各界对沈尹默先生书法的评价甚高,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
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以下”。
在一片赞誉声中,也难免遭受一些争议,著名书法家崔寒柏先生就在直播中直言沈尹默先生书法是被严重高估的。沈尹默先生书法端庄清秀,深受国人推崇,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颇高,崔寒柏先生的这个论断难免引来一片骂声。
不过,崔寒柏先生并不是唯一一个质疑沈尹默先生书法水平的人,他提出的这个论断也引起了对沈尹默先生书法的讨论,接下来不妨听听那些质疑沈尹默书法的声音。
沙孟海先生认为沈尹默先生书法:“过于细腻”并且“缺乏时代感”。沙孟海虽然承认沈尹默的传统功底,但他主张书法应从碑刻中汲取营养,认为沈尹默的书法过于拘泥于帖学,缺乏碑学的雄强之气。
林散之先生曾批评沈尹默先生的书法:“过于注重技法,忽视了个性表达”。他认为书法不仅是技法的展现,更应注重情感和意境的传达。
潘伯鹰先生则认为,沈尹默先生的书法虽然技法精湛,但在艺术表现力上有所欠缺,尤其是在大字书写和整体气势上显得不足。
当今还有一些书法家认为沈尹默先生继承有余,创新不足,风格单调,缺乏表现力,过分强调技法联系,容易走入机械模仿的误区。
从这些质疑声中可以看出普遍具有一定的时代主观性,忽略了沈尹默先生所处年代的局限和个人的艺术追求因素。
沈尹默先生处于书法还非常重视实用性的年代,所以非常注重小楷和行书这些实用性书体的学习,写大字的机会会比较少,也不会太过强调书法的艺术表现力。
并且在晚清推崇碑学的影响下,帖学受到一定的压制,书法审美遭受一定的固化,沈尹默正是重振帖学的先锋,固然不会夹杂碑学的雄强之气。
至于认为沈尹默先生书法创新不足,大概也与帖学固守传统有关,推崇帖学的书家大多坚守传统,少有颠覆,且安于渐变,少有创变,深谙中庸之道,鲜有过激之举,自然在书法艺术创新上不会有较大的突破。
其实书法的审美评价总是充满矛盾的,端庄的不够灵动,细腻的不够豪放,不应该用一种风格去衡量另一种风格,更不应该用一个时代的审美去否定另一个时代的作品。
沈尹默先生书法有他个人的性格特点,也与时代大环境紧密相关,不失为一代书法大师,但是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还需要时间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