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年七月初七,河北赤城。
夜色如墨,柳河川的夏风裹挟着血腥气。常遇春的帅帐内烛火摇曳,这位刚满四十岁的开平王蜷缩在虎皮榻上,浑身战栗如筛。
他的指甲深深掐入掌心,喉咙里发出野兽般的低吼,皮肤下诡异的青筋如蚯蚓蠕动。随军医官跪在一旁,银针甫一触及腕脉,竟“咔”地崩断。
医官颤抖着后退。
帐外忽传来战马凄厉的嘶鸣,九万北伐军的营火在风中明灭,仿佛幽冥鬼火。
子时三刻,常遇春猛然坐起,双目赤红如血,撕碎锦被狂笑:“陈友谅、张定边,尔等阴魂索命乎?”
话音未落,一口黑血喷溅帐幔,气绝身亡。
消息传至南京,朱元璋砸碎九龙杯,嘶吼震彻奉天殿。
三日后,北平密报抵京:常遇春暴毙前夜,有蒙古萨满在居庸关外焚烧人偶,咒文赫然绣着“常”字。
从流民到柱石
1329年,常遇春出生于安徽怀远一个贫苦农家。
元末苛政如虎,江淮地区饥荒频发,饿殍遍野的景象在他心中烙下深刻印记。少年时期,他随乡民习武,练就猿臂善射的绝技,能在百步外射中飘落的柳叶。
一次村中遭匪,年仅16岁的常遇春独守隘口,以弓箭射退三十余山贼,从此乡里传颂“怀远神箭”。
元末天下大乱,红巾军起义席卷中原。
1352年,23岁的常遇春为躲避官府抓丁,被迫投奔巢湖一带的山贼刘聚。然而,目睹刘聚劫掠百姓的行径后,常遇春陷入迷茫:“大丈夫当救民水火,岂能沦为盗匪?”
不久后,朱元璋率军攻占滁州的消息震动江淮。
常遇春乔装成商贩潜入滁州,见朱元璋整顿军纪、开仓赈灾的举措,决意投效。归途中,饥困交加,昏倒田间时忽梦金甲神人喝道:“主君将至!”
惊醒之际,恰见朱元璋率军过境。
他拦马高呼:“愿随明公扫荡群雄!”朱元璋怀疑他是饥民,为了吃饱饭,而效力军中。不由冷笑道:“壮士莫非饥民求食?”
可见常遇春夺过侍卫长枪,反手掷出贯穿三寸杨木,方知遇得了一员猛将。
锋芒初现
1355年七月,朱元璋欲渡长江夺取采石矶,遭元将蛮子海牙十万大军封锁。
战船被江心铁索所阻,先锋廖永安中箭落水,全军濒临崩溃。常遇春驾轻舟突进,手持丈八长戈高呼:“取富贵者,随我来!”
小舟如离弦之箭,他长戈勾住敌舰舷板,借力腾空,纵身跃上敌舰,刀光过处血雨瓢泼,连斩十二人。
元将蛮子海牙的头颅飞落江心时,朱元璋叹道:“此非人臣,乃天赐神将。”
元军阵脚大乱之际,徐达率主力冲锋,采石矶终被攻克。此战为朱元璋跨江发展奠定根基,常遇春受封“总管府先锋”。
半年后,朱元璋围攻集庆。
面对元军守将福寿的坚壁清野,常遇春献“调虎离山”之计。他率三千精兵昼夜疾驰,在龙湾虚张声势。
福寿果然中计,派精锐出城救援。
当天夜里,暴雨如注,他命士卒口衔竹片,潜行至城墙下,以火药炸塌瓮城。此战不仅奠定了朱元璋的江南基业,更让“常十万”的威名传遍天下。
破城后,常遇春又严禁劫掠,将缴获的三十万石粮米尽数分给百姓,成为百姓心中的“常菩萨”。
救主封神
1363年八月,陈友谅率六十万大军与朱元璋会战鄱阳湖。
战至第三日,陈军猛将张定边率旗舰直扑朱元璋座船。朱元璋的“白海”号因追击过深陷入浅滩,顷刻间被十艘巨舰包围。
千钧一发之际,常遇春驾艨艟冲入重围,一箭射穿张定边右眼,继而跳帮血战。混战中背起朱元璋跃上俞通海战船,高呼:“主公速退,某来断后!”
此箭之威,二十年后仍令元顺帝噩梦连连:“南朝有将,目如鹰隼,箭似流星。”
一个月后,陈友谅以铁索连舟组成“水上城堡”。常遇春夜观天象,见东北风起,遂献火攻之策。他亲率百名死士驾七艘火船突袭,箭雨掩护下逼近敌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