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上午十点,我们一家六口离开广州,沿高速公路直奔下一个旅游目的地南昌。

百度地图显示,广州到南昌800多公里,正常情况下晚上八点能到。可是此时正是过年返程高峰,车速很慢。儿子说,导游图上显示的红色(拥堵)路段很长,有可能下半夜到南昌。

于是,我提议:咱们不如顺道先到瑞金看红井,然后再去南昌。听说去瑞金,大家一致同意。我给孙子们讲,爷爷上小学时,课本上有红井的故事,瑞金是红都。大孙子说他也学过这篇课文,并且随口说出:“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正在迷迷糊糊的小孙子,霎时来了精神,居然摇头晃脑地背起了他才学过的一年级下册课本中的课文:“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

此时,一家人齐声接续:“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大家的情绪突然高涨了很多,巴不得马上到达瑞金。

下午四点,我们抵达瑞金沙洲坝共和国摇篮景区红井景点。景点大门口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共和国摇篮”雕塑,雕塑主体是红色五角星,内嵌圆形中华苏维埃国徽。红井是共和国摇篮景区的四个景点之一。

景点旅游车直接把我们送到红井附近。一片大大的汪塘旁边有一处红色围栏,围栏里面就是写有“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毛主席”的石碑和圆筒状水井,那情景就跟我们在课本上看过的一样。排队跟红井拍照的队伍大约300米长,队伍里比较多的是小学生。工作人员说,即使到天黑,后面的人也排不上。我只得用长焦镜头远距离地拍了一张红井照片。两个孙子也只能远距离地看看红井。

红井旁边有一处大型雕塑,展示的是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的场面。旁边还有《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小学课文雕塑。雕塑旁边有两处红井水饮用处,我们围上去,工作人员往我们的杯子里倒水,红井的水确实清甜甘洌。小孙子没有杯子居然赤手去捧水,连说有点甜。

再走几步就是列宁小学旧址,墙上的文字介绍:“列宁小学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普遍设立的新型小学。原则上以村为单位创办,学制五年,初级小学三年,高级小学二年,设国语、算术、劳作实习、社会常识等课程。学校中有共产主义儿童团组织,学生经常参加站岗、放哨、送信以及各种宣传和生产劳动。”列宁小学,当年是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学校,现在是国家公务员接受再教育的课堂。

放眼四望,红井周围还有很多老式建筑 ,统称“红井革命旧址群”。这里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群等中央领导机关在瑞金的第二个驻地,1933年4月从云坪迁来,1934年7月迁往云石山。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叶坪成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举世震惊的万里长征。红井现有革命旧址3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苏区军民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治国安邦的伟大实践,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人才。

我们主要参观了毛主席、张闻天、谢觉哉、徐特立旧居,还参观了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以及中华苏维埃教育人民委员部、最高法院、工农最高检察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交通管理局、土地委员会、国家银行、财政部税务局、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社前身)等国家机关旧址。

转了一圈,快要回到景点大门时,田边的一处水牛耕田雕塑吸引了我们。前面一头水牛拉犁,后面一位农民执掌犁把,活灵活现。牛拉犁耕田的真实场景,儿子孙子都说没见过。孙子们好奇,索性爬到牛背上玩耍。我对孙子们说,爷爷以前不仅见过,还亲自执掌过犁把赶牛耕田。

牛拉犁耕田是改革开放以前,农村普遍使用的耕作方式。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国绝大部分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和牛、犁这样的生产工具,他们靠给地主老财干活或者当佃农维持生存,生活极度贫困。共产党毛主席就把这些劳苦大众组织起来闹革命,成立工农红军,建立人民政府,跟剥削阶级跟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瑞金的苏维埃政府是中国最早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

红井是毛主席和党的干部关心群众生活、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见证,是党和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象征。

当天晚上七点多,我们离开瑞金继续向南昌进发。在车上,我问孙子:“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什么意思?小孙子想了想,说:“有水喝了,不要忘记是谁挖的井。”大孙子说:“幸福了,不要忘记恩人。”奶奶伸出两个大拇指:“你们真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