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着古建筑模型画下斗拱的样子,在场馆内穿梭探究屋顶形制的不同,观看多媒体视频了解梁思成与林徽因探寻中国古建筑的不易……这个学期,虹口区教育局、虹口区文旅局携手合作,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初级中学的同学在美术老师曹思绮的带领下,将首堂美术课堂搬进滨港商业中心新开业的趣看美术馆,通过参观《栋梁——梁思成与林徽因学术文献展》,探寻中国古建筑之美,了解两位大师守护中国古建筑的家国情怀。

“博物馆是虹口的一张独有文化名片,通过让更多学生走进博物馆,以文聚力、以文化人、以文培元。”虹口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文化大区,虹口区社会大美育之“虹口是座博物馆”系列活动是文教结合的重要举措。在虹口24平方千米土地上,云集了中共四大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左联会址纪念馆、李白烈士故居、中国证券博物馆、上海邮政博物馆等近20家场馆,整个虹口就犹如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人们通过与各个博物馆的链接互动,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在公众与博物馆的双向奔赴中,让人们感受历史、感受精神、感受文化碰撞,由此推动社会持续向前、赋能美好生活。


曹思绮(右)正向学生介绍斗拱结构。叶辰亮 摄


学生们手执“探秘手册”,正在临摹独乐寺模型上的斗拱结构。叶辰亮 摄


学生们在观察佛光寺模型的庑殿顶形制。叶辰亮 摄

在展厅中,中国古建筑独乐寺、佛光寺的建筑模型引人驻足。手执曹思绮编写的“探秘手册”,孩子们根据展陈说明,记录下两座寺庙的基本信息,再跟着曹思绮了解斗拱这一中国古建筑的经典结构。曹思绮拿出伸缩教鞭,让两名学生各自抓住教鞭的一头,随着教鞭的拉长,她又请上一名学生,只见这名学生反手握住教鞭中间,起到支撑作用。曹思绮引导孩子们,学生的反手相当于“斗”,而教鞭则是“拱”,这样拼接固定后,便能起到承重、传递荷载的作用。根据“探秘手册”的要求,孩子们临摹下斗拱的结构。学生万斯羽说,自己以前并不了解斗拱,通过老师的讲解、自己的描绘,感受到这一结构的精妙,感叹于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

现场,最令上海书画出版社教材编辑林一函感慨的是,展览与新版美术教材的高度妥帖。在这版教材中,列入了独乐寺、佛光寺、应县木塔的照片,而在展览中都能看到实物模型,这无疑是教材的立体化、真实化呈现。而且,将这些经典建筑置于同一时空中,更方便孩子们在比对中发现中国古建筑的形制特点——在“探秘手册”中,就设计了开放型问题,让学生辨别佛光寺的庑殿顶、独乐寺的歇山顶有何独特之处,让孩子们更好地吸收相关知识点。

在虹口区中学艺术(美术)兼职教研员施荣看来,场馆教育是开展美育活动的新阵地。一方面,场馆教育是真实的。尤其对于美术课程而言,作品的尺寸不再局限于屏幕,无论是数米高的巨型雕塑,还是精致的蝇头小楷,抑或是可现场互动的装置艺术,都能在与学生的面对面中,展现艺术的力量。另一方面,场馆教育是多元的。各类展览的多元呈现,对学生而言是个性化的选择,也提供了多元的观看方式,孩子们能凑近细品,能站远端详,能仰视感叹,也能俯瞰惊呼。同时,场馆教育是独特的。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将教材与生活之间形成紧密联系,引导学生真正的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形成素养的生成。


学生们在参观展览中的大师手稿。叶辰亮 摄


展览中的老照片记录了梁思成、林徽因于战火纷飞时期走访中国古建筑的经历。叶辰亮 摄


长达近半小时的多媒体作品回顾了大师足迹。受访者提供

拿到“我是古建筑小小守护者”证书,学生卢亮瑜看着上面的文字陷入沉思——“何为栋梁?栋梁是要有高度的;栋梁是要有强度的;栋梁是要有跨度的;栋梁不会把自我牺牲看作牺牲,栋梁的心胸使得压力变成了快乐,栋梁的快乐可以感染整座建筑。”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写在展览前言的一段文字。卢亮瑜坦言,自己手绘一个斗拱结构已感费时费力,很难想象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大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是如何完成这些古建筑的寻访与测绘的,“非常了不起,很值得我们学习”。

“栋梁是建筑建构的专有名词,也是梁思成、林徽因等大师的写照,希望通过这个展览,促进孩子们对中国古建筑的了解,更希望他们成为中国未来的栋梁。”趣看美术馆馆长赫海龙介绍,《栋梁》展览用19件核心展品系统梳理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建筑学界的“通才型”人物,在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教育等诸多重要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在成为趣看美术馆的开馆大展之前,该展览自2021年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至今已在北京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梁思成先生故乡湖北江门、梁思成林徽因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的沈阳、梁思成林徽因考察古建获得重大发现的山西等城市举办。此次来到上海,尤其在位于武进路的滨港商业中心举办展览,是再出发,亦是回归——林徽因年少时曾在虹口区爱国小学求学,就位于武进路上。

此次在上海的展览,梁林夫妇的《营造法式》手稿与测绘图是首次公开展出。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站特地打造了时长25分钟的光影故事空间。以破译“天书”、百尺莲开、千年佛光、建筑“史书”四个篇章,将观众沉浸式地带入了梁林夫妇的古建考察之路。在战乱与外敌压迫的时代背景下,他们以学术为武器,肩负起保护中华文脉的使命,通过实地考察、测绘、研究、著述,走遍大江南北,考察、发现、测绘、研究的建筑数以千计,从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古建筑实物,逐步释读《营造法式》,最终破译古代建筑的密码,记录下那些珍贵的建筑遗产。尤其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之日,他们发现了中国现存唐代建筑佛光寺,打破日本学者对于中国没有唐代建筑之说,打赢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除了这些首次公开和特别定制的作品之外,展览还展出了近400件珍贵文献。其中,梁思成在《历代木构殿堂外观演变图》,绘制了故宫太和殿、正定隆兴寺摩尼殿、五台山佛光寺正殿等建筑立面,其中部分建筑手稿出现在今年春晚凤凰传奇等演绎的《栋梁》节目中。


梁启超书于《营造法式》(陶本)扉页上的致梁思成、林徽因寄语。1925年复制匿名收藏


山西应县木塔剖面图 梁思成、莫宗江实测,1935年绘图复制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1933年9月林徽因于云冈石窟。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施荣感到,馆校联动开展社会大美育,当前遇到的瓶颈,主要包括美术馆博物馆营运时间与校内教学时间的重合、师生奔波场馆的时间成本等。

对此,赫海龙表示,对于场馆而言,有责任与义务承担起“社会大美育”的责任。近期,该馆正面向6岁至12岁的孩童,推出“我的第一堂中国古建筑课”研学课程。从本周六起至3月9日,每周六、周日各推出100分钟的课程,搭配儿童导览手册、手工素材包等,推出参观讲解、观影、手工坊等活动,观众可通过“趣看美术馆”小程序预约购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