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战争总体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从第一次1235年-1241年,元太宗窝阔台时期;

第二次1253年-1259年,元宪宗蒙哥时期;

第三次1268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最终元灭南宋,不计停战期耗时22年

襄樊之战是宋元战争的重要战役。



因南宋有长江天险,元将郭侃和郝经建议从汉水突破,刘整向忽必烈献计取襄阳。

1268年,忽必烈命刘整和阿术围攻襄阳和樊城。

次年,忽必烈派丞相史天泽助战。

蒙古军围城并封锁汉水,多次击退南宋援军。

原文赏析:
继以似道背盟,襄、樊失守。
史略:淳祐十一年,蒙古蒙哥立,命其弟忽必烈总治漠南,开府金莲川。 忽必烈置经略司于汴,分兵屯田,西起襄、邓,东连清口、桃源, 列障守之。明年,蒙古以中州封同姓,忽必烈尽得关中、河南地。寻与兀良合台从临洮而南,自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济, 降摩荻, 取附都、鄯阐、乌爨等部。

【译文】继贾似道背弃盟约后,南宋的襄阳和樊城也失守了。

《史略》记载:淳祐十一年(1251年),蒙古的蒙哥即位大汗,命令他的弟弟忽必烈总管漠南汉地的事务,并在金莲川(河北张家口)开设幕府。

忽必烈在汴京设置了经略司,分派军队屯田,从西边的襄邓地区,一直延伸到东边的清口、桃源,设立了多处防线。

第二年(1252年),蒙古把中原地区封给了同姓的贵族,忽必烈得到了关中、河南的全部地区。

随后,他与兀良合台从临洮出发,向南进发,通过金沙江乘坐皮囊和木筏渡过长江,降服摩荻,攻取附都、鄯阐、乌爨等部落(云南地区)。

转入吐蕃,降其酋而还,仍留兀良合台攻诸蛮未服者。合台自吐蕃进克白蛮、乌蛮、鬼蛮、罗罗斯、阿白、阿鲁诸部国, 又克交址, 西南夷悉降附。宝祐五年,复分道南寇。其将张柔从忽必烈攻鄂,趋临安;塔察儿攻荆山; 而命兀良合台自交、广引兵会鄂。又命李璮自山东进攻海州。

【译文】之后忽必烈转入吐蕃,降服了那里后返回,同时留下兀良合台继续攻打还未归顺的各族蛮人。

兀良合台从吐蕃进兵,攻克了白蛮、乌蛮、鬼蛮、罗罗斯、阿白、阿鲁等各族国家,又攻占交址,西南的各族蛮人都归顺了蒙古。

宝祐五年(1257年),蒙古军队再次分兵南下进犯南宋。

张柔跟随忽必烈攻打鄂州,随后向临安进军;塔察儿攻打荆山;

兀良合台从交州、广南西路调兵在鄂州会合;李璮从山东进攻海州。

蒙古主乃帅大军次六盘, 分军三道:一自洋州趋米仓, 一自潼关趋沔州,而自以部兵由陇州趋大散,两川望风降破。李璮等亦克海州涟水军,忽必烈至光山 会军渡淮,南入大胜关, 使张柔出虎头关, 分道并进,拔阳逻堡, 渡江围鄂州,又陷临江、瑞州。兀良合台亦自交址还,破横山, 进陷宾州及象州,入静江,进破辰、沅,直抵潭州围之,中外震动。

【译文】蒙古大汗蒙哥率领大军驻扎在六盘山,分兵三路:

一路从洋州向米仓进兵,一路从潼关向沔州进兵,蒙哥率部兵从陇州向大散关进兵,四川各地望风而降。李璮等人也攻占海州和涟水军。

忽必烈到达光山,与各路军队会合后渡过淮河,向南进入大胜关,张柔出虎头关,分路并进,攻占阳逻堡,渡过长江包围鄂州,又攻陷临江、瑞州。

兀良合台从交州返回,攻破横山,进而攻陷宾州和象州,进入静江,再攻破辰州、沅州,一直打到潭州并包围这座城市,南宋朝野震惊。

会蒙古主攻合州,不克而殒,忽必烈恐北方有变,谋引还,贾似道时宣抚荆湖,亦遣使议和,请称臣割地,忽必烈乃退,兀良合台亦解潭州围,趋湖北,由新生矶渡江而去。 似道还朝,匿其谋。忽必烈既袭位,遣使征前议,皆拘执不遣。忽必烈怒,复谋南侵。

【译文】这时,蒙古大汗蒙哥在进攻合州(重庆合川区),没有攻下就去世了。忽必烈担心北方会有变故,谋划撤军。

当时贾似道担任荆湖宣抚使,派遣使者来议和,请求称臣割地。

忽必烈顺势撤军,兀良合台也解除对潭州的包围,向湖北进军,从新生矶渡过长江撤走了。

贾似道回朝后,隐瞒了他割地求和的阴谋。

忽必烈继承蒙古大汗位后,派遣使者来索取之前的议和条件,南宋拘留了这些使者,不让他们回去。忽必烈大怒,继续谋划南侵。

会刘整以泸州叛,献计于蒙古曰:「攻宋方略,宜先从事襄阳。如得襄阳,浮汉入江,宋可平也。」忽必烈遂征诸路兵,命阿术等经略襄阳,据险筑城,绵亘水陆,以断宋人粮援之道。攻围五年,樊城陷,襄阳遂降。

【译文】这时南宋的刘整以泸州反叛,向蒙古献计说:“攻打南宋的策略,应该先从襄阳开始。如果得到襄阳,大军就可以顺着汉水进入长江,南宋就可以平定了。

忽必烈征集了各路军队,命令阿术等人经略襄阳,占据险要地形修筑城池,水陆相连,以切断南宋的粮食和援军的供应。

经过五年的围攻,樊城陷落,襄阳也随之投降。

端倪解析:

1251年蒙哥继承大汗之位后,首先平定了元定宗海迷失后及元太宗皇孙失烈门的反叛,巩固了统治地位。

1253年,蒙哥开始准备攻打南宋,在边境建立了屯驻基地。

1258年,蒙哥决定亲率大军攻宋。他命令兀良合台自云南北上,忽必烈南攻鄂州,自己则率主力攻四川,企图东出夔门,浮江而下,待三路会师鄂州后,合兵攻南宋首都临安。

1259年,蒙哥在钓鱼城下与宋军大战,战事不利,蒙哥中飞石身亡,蒙古军撤退。蒙哥去世后,他弟弟忽必烈继承大汗之位。

蒙哥在1259年去世时并未指定继承人,这导致了拖雷家族成员之间的内斗,因大汗头衔升级为内战。最终忽必烈赢下这场内战,成为大蒙古国大汗。

贾似道在1259年鄂州大战后,为保全自己地位,私下与忽必烈议和,承诺每年向蒙古朝贡20万两白银、20匹绢。但他没有向宋理宗报告这个事实,反而夸大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功绩。

当蒙古派遣使者郝经来南宋进行和谈时,贾似道担心郝经会揭露他与蒙古的秘密协议,于是他将郝经秘密拘留在真州,封锁当初议和的消息。

这一行为被蒙古视为背盟,也违反了两国相交不得扣押使者的惯例。1267年,忽必烈派遣蒙古将领阿术进攻南宋的重要屏障襄阳城。

襄阳城在宋元的屡次争斗中被破坏得不成样子,孟珙上书朝廷说“襄樊为朝迁之根本,今百战而得之,当加经理,如护元气”。

他向朝廷请命要好好修缮并加固襄阳城,坚守襄阳的重要战略地位。

蒙古军队在襄阳、樊城东南和东北分别修筑鹿门堡和白河城两个堡垒,对襄樊二城构成包围之势。

随后蒙军又在襄阳、樊城的西部筑围城,在南面的岘山、虎头山筑城,连接各个堡垒,完全隔断了襄阳与外界的联系,使襄阳成为一座孤城。

朝廷先后派遣的援军大都没有进入城中,即使进入后战斗也是以失败告终。

但前前后后来支援的军队也延缓了襄阳失陷,他们用行动告诉死守襄阳的军民们,朝廷没有放弃他们,某种程度上稳定了城内人心。

经过长达5年的围攻,襄阳城内粮草短缺,士气衰退,樊城、襄阳先后失陷。

这场战役是元灭南宋的关键一战,也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

襄樊失守,使元军得以越过长江,引致南宋最终灭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