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牛安春 刘延正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农民增收。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关键在产业兴农。水果产业作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在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上大有可为。据行业研究报告,2025年中国水果零售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15000亿元。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也表明,2021-2026年,中国水果零售市场规模的复合年增长率为7.6%。
那么水果产业该如何更好地助力农民增收?蒲江县的解题思路是生态种植。
蒲江地处北纬30°,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6℃左右,年日照时长超过3000小时,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长,为耙耙柑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当地政府引导果农坚持“两不两替代”(不用退酸剂、不用增甜剂,用有机肥料替代化学肥料,用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生态种植模式,使得蒲江耙耙柑品质更佳,质地细嫩多汁,酸甜适口,尤其是果重、可溶性固形物、花青素、胡萝卜素等各项营养参数占优。蒲江耙耙柑不仅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还是四川第二个碳标签农产品,多次出口至俄罗斯、印尼、新加坡、加拿大和泰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目前,蒲江耙耙柑种植面积达35万亩,2025年产量预计约80万吨,产值初步估算可达64亿元以上。
(百果园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余惠勇)
春江水暖鸭先知。蒲江的生态农业理念,正得到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认可。百果园就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生态农业的潜力。2月8日,百果园在深圳举办了一场蒲江耙耙柑“好果报恩”活动,在全国以5.99元/斤的“报恩价”持续让利消费者。活动现场,百果园创始人兼董事长余惠勇强调,百果园只卖自然成熟的耙耙柑。基于这一原则,百果园所售耙耙柑均为自然成熟,且通过298 项农残检测合格,并要求总砷检测结果为未检出,铅、镉两项重金属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据悉,百果园蒲江耙耙柑“好果报恩”活动将持续至2月26日。
生态农业牵线,百果园与蒲江耙耙柑千里来相会
百果园与蒲江耙耙柑的合作并非偶然。2024年11月2日,在杭州余杭区举行的2024全国农优产品秋季采购大会上,余惠勇结识了蒲江县委领导。在交流中,蒲江县委领导重点提到了蒲江县正在全域全员全力推行的生态种植模式,其中的“两不两替代”对余惠勇触动很大。后来,余惠勇应邀到蒲江进行实地调研,才促成了这次合作。
(“蒲江耙耙柑好果报恩新季上市”快闪活动)
(授牌仪式)
“作为水果人,看到蒲江政府能够真正抓生态农业,我感到非常高兴,同时更加唤起了我们的使命感,我们必须在销售端进行呼应,让更多消费者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态农业产品。只有消费者选择了生态农业产品,才能拉动生态农业发展。而生态农业的核心就是遵从自然规律,让农产品自然成熟。”
事实上,余惠勇对生态农业产品的认知由来已久。近30年的水果从业经历,让他对生态农业产品有了自己独特的标准,尤其是对于柑橘类水果,通过品尝就能判断出好坏。
采访中,余惠勇给记者讲述了他的一段经历。2021年12月,百果园采购了一批柑橘,采购业务员将准备上市的柑橘拿给余惠勇品鉴。余惠勇品尝后马上意识到这批柑橘一定是用了退酸剂的。当天晚上,他立即召开了全集团所有业务人员参加的干部大会,拉响食品安全警报。在会议上,余惠勇向采购业务人员科普了退酸剂。“它是一种砷酸铅,只要很少的剂量就能改变酸味。它的成本很低,但对作物的影响非常大。砷酸铅是重金属,对人体非常不利,再次重申坚决杜绝问题产品上架。”
(蒲江耙耙柑)
百果园始终严把“食安关”,并注重高品质。即便是此次合作的蒲江耙耙柑,百果园也并非照单全收。余惠勇告诉记者,除了是否使用退酸剂之外,百果园在品质方面仍然有更高要求和标准。“我们的标准底线是可溶性固形物(糖度)能够达到10度以上,因为达到10度以上,就意味着其肥培等管理都跟上了。”
不难看出,百果园通过自身的高标准要求,正在引领整个水果行业向生态农业迈进。
技术赋能生态农业,源头管控守护食品安全防线
然而,发展生态农业,除了销售端的积极响应之外,关键在于种植端。生态农业的核心是遵循自然规律,让农产品自然成熟。这就意味着在种植过程中不能使用传统的农药化肥,而要让果农做到这点,其难度可想而知。
为引领水果产业向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百果园早在2018年就引进了先进的BLOF生态和谐型种植技术。BLOF生态和谐型种植技术以安全种植为基石,通过改良土壤条件,为植物提供了全面而精准的营养供给。百果园利用BLOF生态理论,针对不同种植基地的土壤特性与作物需求,科学制定土地有机肥料组合及配比,实现了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矿物元素三大营养的均衡供给。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大幅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还显著增强了植株的抗病性,为打造高品质、高产量、高营养、低成本的农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将这一先进技术广泛推广,百果园组建了一支由农业专家组成的精英团队,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将BLOF生态和谐型种植技术悉心传授给合作种植基地及农户。在百果园的助力下,BLOF生态和谐型种植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生根发芽,绽放出勃勃生机。
如今,百果园的BLOF生态和谐型种植技术合作基地已遍布全国多个区域,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这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番茄、蔬菜及蜜瓜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中,成为宁夏农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的重要推手。在西双版纳勐海的BLOF西瓜种植基地,百果园深入开展了西甜瓜生态培育计划,通过土壤改良与生态种植方式,培育出的西瓜糖度显著提升,口感天然独特,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赞誉。
此外,山西大同、浙江温岭、北京平谷等地的政府与企业也纷纷与百果园携手,共同建立BLOF生态和谐型种植技术基地与高品质农产种植中心。目前,百果园生态种植技术赋能面积已近20000亩,在推动农产品向绿色化、生态化及高品质发展方面树立了崭新的标杆。
(自有检测室)
除了种植端,入库检测作为果品上架销售前的最后一个关口,也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环节。过去,百果园是请三方机构进行检测。但是三方机构检测不仅会存在时效性问题,而且会出现抽检结果与实际结果并非完全对应的情况。基于此,百果园成立了专业的食品安全检测中心。
成本管控支撑生态农业,高品质与高性价比两者兼得
发展生态农业,最终的目的是让农民增收。以水果产业为例,在当前消费降级的市场环境下,要让果农持续增收,其实就是要给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水果。其实背后的压力还是落到了销售端。
“物美价廉”过去看来就是个伪命题,但现在它的确会倒逼企业做出改变。余惠勇坦言,既要达到高品质,还要做到性价比,这其实对百果园提出了很大的考验。
价格空间从哪里挤?在余惠勇看来,只有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上的低价格才是可持续的。如果只是靠打价格战或者使用不正当的商业竞争手段,那就是耍流氓,也是不可持续的。
百果园选择的是一条向内求的路子,而这样的路子注定是艰难的。首先要通过精细化管理来降低成本,从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迈进。其次是全链路掌控综合成本,包括成立自己的肥料公司,组建自己的技术团队,通过采后研发来降低损耗,通过规模化生产带来物流、包装、仓储的整体成本下降。
例如在优化供应链方面,百果园与全球近30个国家的超过800个水果基地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一庞大的全球水果采购网络不仅为百果园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水果选择,更重要的是降低了采购成本。
在供应链上游,百果园与种植基地、果农及农业合作社等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全链路的紧密协同与高效运作。通过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和数字化的技术手段,百果园大幅降低了损耗成本,实现了成本的系统性优化。而在物流领域,百果园更是投入巨资打造了全国性的仓储网络,包括冷库、区域初加工及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这些设施为服务半径约300公里内的门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确保了水果在储存与配送过程中的鲜度与品质。
把小单品做大,把大单品做强,也是百果园降低成本的有效举措。
例如草莓,从10年前的情况来看,它属于一个小众单品,因为损耗很大,在南方基本很难吃到好草莓。百果园从2012年开始开发这个单品,最初面临的挑战是南方气温高,损耗高达50%。后来百果园开始研究采后处理,从深圳做预冷柜,从深圳运到产地南京,逐个环节突破,包括运输车速、车的震动、采摘等。成本降低后,顾客就能用较低的价格品尝到好草莓。
成本降低之后,有力支撑了百果园打响“高品质性价比口碑战役”。
2024年下半年开始,百果园每月推出一款“报恩果”,以低价格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高品质水果。这场战役取得非凡战绩,比如第一期推出的佳沛阳光金奇异果,大果以5.9元/颗的低价投放市场,迅速实现了991.1万颗的销量,环比大幅增长234%。第五期的秘鲁蓝莓累计销量超过409.5万盒,较去年同期激增1456%,总来客数同比增长1078%。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里,“物美”与“价廉”似乎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堪称消费领域的“薛定谔的猫”。然而,百果园却正将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消费理想照进现实。
一肩挑“两民”,百果园“全链”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在迎接“物美”与“价廉”的挑战中,百果园的“全链”模式为成本控制立下汗马功劳,推动了生态农业发展。
百果园作为链主性企业,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构建起“乡村振兴链”模式。该模式主要以品牌销售为牵引拉动生产,生产的发展进而带动新型技术的应用,新型技术又推动环保工作,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通过全链路相关企业一起进入,依靠集团军作战的方式,整合百果种业、百果农资等相关产业,推动水果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水果产业一肩挑两民,一肩挑的是市民,一肩挑的是农民。百果园不仅要为广大市民消费者带来美味、安全、健康的水果,让大家享受水果好生活,同时要拉动种植端,引导农民敬畏环境和规律,少用化肥和农药,甚至不用化肥、农药,让环境越来越好,让农民的收益得到持续增长。”
让农民的收益得到持续增长,这其实是百果园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一直在履行的使命。而让市民享受水果好生活,也是百果园作为中国水果连锁模式开创者一直在履行的使命。
截至目前,百果园在中国已经开设5000多家门店。对于这些门店,余惠勇已经规划好了蓝图:每一个门店都驻扎在社区,成为社区里面的一盏明灯,服务好社区的街坊邻居。门店开设到哪里,百果园就会把信任带到哪里。
二十年前,中国水果市场的版图中,进口水果仅占10%。2023年,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国水果及制品进口额达183.05亿美元,同比增长15.78%;进口数量为839.99 万吨,同比增长5.58%。进口水果占比大幅提升,反映出国产高品质水果仍然不足的现实。
而百果园的目标之一,就是希望通过遍布全国的社区门店,将高品质的水果带给大家。同时驱动国产水果向高品质化发展。
对于中国水果产业的未来发展,余惠勇认为只有一条路,即品质和品牌化。“品质是根基,品质的根本起点在于种植端。种植端敬畏规律,爱护土壤,用生态种植替代传统化学种植,这是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同时余惠勇特别强调品牌化的重要性。“如果不能实现品牌化,顾客不认知,生态种植的价值就无法体现。品牌最终呈现在终端,因此全产业链需要进行融合。从种植到销售,中间的整个产业链生态是否健康,决定了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
坚持长期主义,让中国原创模式走向全球
2025年2月3日,百果园发布了2024年业绩预报。利润方面:预计2024年亏损3.5亿元至4.0亿元,而2023年盈利3.62亿元;收入方面:2023年收入113.9亿元,预期2024年将减少约15%;门店方面:加盟门店数量从2023年底的6081家减少至2024年底的5116家。
在采访中,余惠勇坦然面对百果园的业绩下滑,他认为这只是短期现象。他分析认为,过去一段时间百果园发展较快,一些门店质量和加盟商质量没有得到有效管控。而在2024年,百果园对此进行了较大调整,一方面大量让利顾客,另一方面在品牌营销方面做了大量的投入,大幅度让利给加盟商。这些新战略措施致使百果园在短期内利润承压,但是新战略的成效已经显现。从去年8月15日开始,百果园的整体下滑得到遏制,开始上涨。“我认为这个方向正确,必经的阵痛也是要承受的。我相信2025年应该会有比较正向的反馈。”
余惠勇将2025年定位为百果园的固本培元年,巩固根本,塑造顾客价值和恢复元气。“我们要立足长远,现在放慢速度夯实基础,是为了未来能更好的出发。”
自2002年百果园开出中国第一家水果专卖店,首创中国水果专卖连锁模式以来,余惠勇一直怀揣着让中国原创模式走向全球的心愿。他希望通过国际化布局,用品牌的力量,让世界品尝中国水果,传播中国的水果文化和理念。我们深信,未来百果园有望在全球水果市场上书写属于中国的精彩篇章。
编辑:左淇菘
校对: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