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与山东鲁供农场签订合作协议,由企业统筹经营田家合盈土地股份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的土地,沂南县岸堤镇村党支部书记田洪涛和社员们省了很大精力,但今年经过协商,田家北村却从共种地块中“拿回”了200亩,由村两委自种。
田家北村街景(资料图)
不是企业管理不精细,更不存在利益分配不均,更何况,发动村民流转土地时,村班子付出了不小的“沉没成本”——创新了“土地入股+分红”、签订协议直接流转、与合作社置换土地、农户间自主置换土地等四种入股方式,挨家挨户动员。眼看村企共建已步入正轨,田家北村为啥这样做?面对疑问,田洪涛带记者一行来到石磨工坊。
田家北村石磨工坊。
机器运转,麦香扑鼻。田洪涛说,“下一步工坊生产面粉将全用本村地块种出的小麦,以自种自收来严格把控面粉的源头品质。今年磨坊新添了几台石磨,200亩地块一年产的小麦,轻松覆盖生产所需。”
工人正在进行研磨前的淘洗。
与机械化生产不同,该村磨坊采用传统石磨工艺对小麦进行低温研磨,能有效避免高温加工造成的营养和风味流失,最大程度保留小麦的天然风味和营养成分。如田洪涛所说,自2024年10月投产以来,田家北村生产的无添加石磨小麦粉深受市场青睐,他们顺势注册了“田磨匠”品牌,进一步打开了市场,成功入驻沂南县所属学校(含幼儿园)食堂用食材定点供货商项目招标平台。
石磨小麦粉产品。
“开门红”阶段,以田洪涛为代表的田家北村两委却在冷静思考:以长远眼光看,如何在生产中获得更多主动权,有效保持小麦粉品质始终如一?由此,他们决定忍痛“拿回”这200亩地块,配套建立一套严格的管控体系,从选种、播种、施肥、灌溉到收割、储存、运输,各个环节都严格遵循标准化操作流程。田洪涛说,合作社还计划用自种小麦产出的小麦粉,制作手工老面馒头、面条等产品,未来将依托磨坊初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
石磨加工小麦粉。
“田磨匠”品牌的发展,继村企共建后,再度使得田家北村土地产出水涨船高。据了解,一斤小麦粉的售价约为小麦价格的3倍左右。田洪涛还透露,由村党支部建设的一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将于今年投入使用,主要用于小麦、玉米等粮食的烘干、储存。服务中心建成后,将通过租赁和入股的方式,招募合作人共同经营。经估计,该服务中心每年能烘干2万吨粮食,年产净利润可达到76万元左右。
小麦粉蒸出老面馒头。
可以预见,待市场稳定发展,合作社收益提高,服务中心投入运营,田家北村合作社将有更大能力用于分红或发放福利,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将沿着这条不断延伸的小麦加工产业链拔节生长。
值得一提的是,为规避合作社运营风险,合作社理事会积极对接农业保险体系政策,加入小麦、玉米“全成本保险+金融”等项目,另一方面,邀请镇上经管站进行业务指导,规范建立账务,严格财务审批流程。正如田洪涛一开始的思路那样,田家北村正在“稳扎稳打”中逐渐拼出富裕日子。
“近年来,岸堤镇鼓励各农村党组织以一二三产业融合、集约、高效发展为目标,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载体,以同心共建行动为路径,因地制宜整合项目资金政策,继续探索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路子,不断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了支部有作为、土地提效益、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岸堤镇党委副书记、政协委员联络室主任周玉刚说。
记者手记:愿每块土地的产业“方程式”,都有专属“最优解”
农村产业发展是个复杂的“方程式”。分析田家北村的案例,从发动村内土地流转的四种途径,到合作社土地生产经营细分出的两种模式,再到未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通过田洪涛的讲述,笔者不仅感受到这名“兵支书”干事创业的热情及独到的工作方法,更体会到村班子带头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精准施策选择项目的智慧。
实践无数次证明,立足村庄实际,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才更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村庄在发展产业时,切忌照搬照抄,更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想法,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既要做脚沾泥土的调研者,又需当改革创新的实干家,让每块土地的产业“方程式”,都有专属“最优解”。
要吃透“上情”,读懂政策文本字里行间蕴含的价值导向和发展逻辑。田家北村合作社的“逆袭”之路,大致是从2021年,沂南县颁布实施《关于加快村党支部创办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开始,通过村干部的积极争取,政策最终化为发展的强大动能。所以,村干部要积极主动学习上级政策,下绣花功夫研读,清楚政策出台的背景、各项工作标准要求,结合村庄实际,定思路、做规划、抓重点,使政策精神与地方实践同频共振。
要摸清“内情”,不能停留在“有什么资源”的表层判断,要深入分析各种资源的组合优势。田家北村正是结合土地资源优势及当地非遗石磨面粉工艺,才为产业发展“再添一把火”。因此产业选择时,广大基层干部要深入调查研究本地实际,通过摸清村庄资源底数、听取群众意见等,明确发展优势和短板,精准施策来确定村级产业发展路径和方法,避免简单化和模板化。
要用好“外情”。学习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要追求实现“外出学习—本地转化—迭代创新”的螺旋上升。基层干部要珍视政府打造的学习通道,积极“走出去”,避免“闭门造车”,通过学习和吸收,不断提升科学决策的本领和致富增收的能力,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农村产业发展的密码既在他乡的样本里,也在脚下的土地中。当政策精神转化为因地制宜的实践,当村内资源得到充分盘活利用,当他山之石磨砺出本土创新的锋芒,乡野间自会生长出各美其美的产业图景。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周桐 通讯员 毕泉奇 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