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秦汉,泱泱盛唐”,在这片南依秦岭、北临黄河的古老三秦大地上,朝代的兴衰更迭,如浩浩长河奔腾不息,留下了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


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

2024年4月,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外业核查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正式揭开陕西省“四普”的序章。同年7月,国家文物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陕西省文物局与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深度合作,双方探索实施“文物定性、测绘定量”的工作模式,联合组队,充分发挥双方技术优势,在广袤的三秦大地上展开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文物普查行动。

自普查试点工作启动以来,自然资源部第二地形测量队(陕西省第三测绘工程院)累计向全省派出专业技术人员450余人次。这些测绘工作者凭借精湛的专业技能,为每一处文物精心“量体裁衣”,以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一处处文物“登记户口”,成为文物普查的中坚力量。

2024年7月,在陕西省“四普”领导小组会议上,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作了测绘支撑文物普查工作情况汇报,得到省领导的高度评价。同年9月,陕西省“文物定性、测绘定量”工作模式在“四普”工作简报上刊登,向其他省市推广。

技术领航

测绘技术精准定位文物

文物普查的首要任务之一,便是准确识别并记录每一处文物的位置、类型、年代及保存状况等信息。如何精确地记录遗存、遗址的空间位置、范围、形状及其所处的地形地貌,对于准确了解文物的形状、大小、结构等特征,进而支撑文物的研究、修复与展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为了确保数据质量,项目伊始,第二地形测量队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全方位、全流程支撑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从前期试点阶段开始,针对文物普查痛点、难点问题,充分整合优势资源,让文物“找得到、认得清、定得准”,极大地提升了普查效率与质量。

回顾历史,此前已进行过3次文物普查,第3次距今已17年。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每个文物点的经纬度记录偏移少则数十米,多则可达数公里。尤其像在延安这种自然地貌复杂多变、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地方,每一次偏移往往就会隔着一道山梁。

在本次普查过程中,为攻克城市建筑区、山地等复杂地形条件下卫星信号弱、测绘难度高的问题,测绘工作人员充分利用陕西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区划测绘成果和高清卫星影像图,采用内业判读与实地复核相互印证的方法,精确确定文物点位置、形状和范围,并精心规划路线,做到有的放矢。

在抵达文物点附近时,无人机航拍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宛如“空中侦探”,从高空快速捕捉大范围的地表信息,迅速筛选出潜在的文物点,为普查工作提供初步线索,大幅提升了文物普查的效率。


测绘队员在杨凌示范区权家寨观音寺进行无人机航拍

“以前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常常要依靠当地老乡才能找到文物位置。由于沟通障碍,走了不少冤枉路。如今大不一样了,人还没到,路线就已规划好,无人机一飞,再隐蔽的文物点都无处遁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邵晶看着测绘队员手中无人机传回来的影像,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找到文物仅仅是第一步。就像户口本上需要精确的家庭地址一样,如何将文物的位置、范围准确无误地标注到地图上才是关键。在普查过程中,第二地形测量队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测绘队伍,运用北斗定位、无人机航测等先进技术,对文物的位置、形状、尺寸等信息进行精确采集,构建丰富的文物测绘成果,包括文物影像图、位置图及平面示意图等,实现厘米级精准定位,大幅提升了数据质量。

下一步,文物普查数据将融入“多规合一”体系中,文物空间信息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从而实现多部门、多层级规划联动,为文物保护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撑。

数据赋能

数字成果篆刻文化印记

在为文物确定精准的“地址”信息之后,便获得了一张清晰、精美的文物“证件照”——文物数字档案。

“四普”工作覆盖范围广泛、文物数量众多且种类繁杂,小到独立的文物碑刻,大到古文化遗址,涵盖6个大类63个细类。如何为这些不可移动的文物构建数字档案,对测绘工作人员来说是一项严峻挑战。

“在数字化时代,文物的数字化保存和展示已成为趋势。针对不同文物类型,我们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测量等技术,对普查文物量身定制最适合的测量方案。”技术负责人李俊说。

针对摩崖石刻这类精细文物单位,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除了能够快速获取并制作其三视图等图件信息外,还能够实现亚毫米级的精确记录。通过构建精细化数字模型,不但能够惟妙惟肖地还原雕刻细节,更能精确地记录空间信息,为之后复刻、维修及研究提供完善的数字档案。

而对于黄帝陵这类大型建筑群、文化遗址群等,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则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先后10余个架次的航飞,能够快速构建厘米级的地形实景三维模型,并对文物所在地理位置进行全面的测量和定位。这不仅让文物工作者更加精确地了解文物的地理分布和保护情况,还能为后续的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提供准确的地理信息。


法门寺遗址

“四普”的一项重要使命,是建立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通过建立精确的数字档案,文物可转化为数字资产,让古老的文化遗产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世人。无论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重现文物昔日风貌,还是运用大数据分析文物的历史变迁轨迹,都为文物管理部门提供了直观、便捷的查询与管理工具。这不仅为后期文物的保存和数字化进程提供了科学依据,更为文物的长期保存与数字化展示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时空数据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文化遗产在数字世界中绽放出蓬勃生机。

测绘精神

奉献担当书写普查华章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全力支撑陕西省“市级组队,逐县普查”的工作要求,第二地形测量队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普查工作,确保每个普查小组至少有一名测绘队员提供技术支撑。他们凭借专业的技术与严谨的态度,为文物保护和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为普查队伍中的技术力量,测绘队员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们不仅要在外业工作时翻山越岭,熟练完成 RTK测量、无人机航摄等工作,还要在内业工作中展现一专多能的优势,及时处理各类数据,协助队长筛选文物点,精心规划普查路线。

作为一名出身考古专业的测绘人,李季真测绘与文物专业兼修,让她成为普查专班技术支撑的不二之选。通过深入钻研普查中测绘图件标准,她将测绘技术与普查工作深度融合,得到普查专班的一致认可。同时,她也带出了一批文物系统的“徒弟”,提升了普查队的技术实力。“有季真在我们组,与测绘相关的工作都不需要担心了。”普查小组队员们对她的工作给予了极高评价。

重峦幽径穿云过,竹杖芒鞋伴鹤鸣。与人们想象中充满诗意的寄情山水、林中寻古的画面不同,现实中的“四普”十分“接地气”。许多田野文物隐匿于人迹罕至之处,部分古遗址、古墓葬所处位置甚至无路可通。

“我们每天清晨六点起床,傍晚六七点下山。一个寨子遗址往返一趟就得走上五个小时,在烈日下连轴转已经成为工作常态。”作为汉阴县技术支撑的庞战虎打趣道,“不用相互沟通,每天看看微信步数,谁没到4万步就是没有好好干活。”


测绘队员赴汉阴县石门寺文物点开展测绘工作

无论是骄阳似火的夏日,还是寒风刺骨的冬日,测绘队员们始终坚守岗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每一项测绘数据都精确无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敬业态度赢得了陕西省文物局和各地市文物部门的高度认可与赞扬。他们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让文物普查工作更加精准、高效,为文物保护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截至去年年底,第二地形测量队已协助完成陕西渭南、汉中等9个地市70个县区共2.1万余处文物点的测绘工作,累计形成成果数据超过4200GB,数据采集工作获得了阶段性成果。


测绘队员在三原县唐端陵测量翁仲位置信息

文物普查之路是一场穿越历史长河、跨越山川大地的文化苦旅,也是一次用科技之笔、专业之墨、奉献之心书写文物华章的时代征程。测绘队员们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三秦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以无畏的勇气和专业的精神探寻着历史的遗痕,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永不磨灭的光芒,使文化传承的脉络得以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图文来源于“中国自然资源报”,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