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收藏文物逐渐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热点,但鉴定乱象、市场供给失衡、流通渠道不畅等问题也长期困扰着收藏爱好者。

为破解这些难题,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改委、人社部、商务部、文旅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正式出台《关于加强民间收藏文物管理 促进文物市场有序发展的意见》。

从鉴定服务、市场供给、流通渠道、政策扶持等四大方向推出15项重磅措施,为民间收藏注入强心针。


针对民间收藏者最头疼的"真假难辨"问题,《意见》首次提出建立 文物鉴定公益性咨询常态机制 未来,国有博物馆、文物商店等机构将常态化提供免费鉴定服务,帮助藏友识别藏品价值。

这一政策并非空谈, 自2020年上海启动社会文物综合改革试点以来,全国已开展700多场公益鉴定活动,为3万多名藏友鉴定9万余件藏品。例如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举办的鉴宝大会,就曾帮助多位市民发现家中"老物件"的历史价值。

国家还将试点推行 文物鉴定机构资质管理 ,规范市场化鉴定服务。这意味着未来文物鉴定行业将告别"专家满天飞"的乱象,持证机构将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收藏者维权也有据可依。


针对古玩市场长期存在的灰色地带,《意见》提出降低文物商店准入门槛,允许符合条件的古玩商户纳入正规管理。

北京潘家园、上海云洲古玩城等市场的商户,未来可依法申请文物经营资质,既能合法经营,又能让买家更放心。同时,国有文物商店将转型为文物流通主渠道,探索连锁化经营,让更多精品文物进入民间收藏体系。

书画、古籍、家具等传世文物将享受 审核程序简化 待遇,拍卖流程更高效。以2021年第四届进博会为例,文物艺术品板块吸引20家国际机构参展,傅抱石、齐白石等名家作品成交额达7.6亿元。

新政策下,这类艺术精品的流通将更加便捷,市场活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国家正研究调整 文物回流税收政策 ,此前已在进博会试行"5件免税"措施。更值得期待的是,免税回流的文物需在国有博物馆展示三年以上,让文物从私人收藏变为公共文化资源。

2020年回归的天龙山石窟佛首、2021年入藏上海博物馆的明代陶俑,都是通过这类政策实现"商品变展品"的典范。

国有文博机构将开放文物修复服务,民间收藏的残损文物可获"专家会诊"。杭州某藏家曾将战损的清代瓷瓶送至浙江省博物馆,经专家修复后重现风华,这类服务未来将更加普及。


政策明确支持民间藏家与博物馆合作办展,非国有博物馆将享受更多扶持。苏州过云楼藏书、深圳望野博物馆的古代陶瓷等民间收藏,都曾通过展览让公众领略中华文明之美。

新规下,这类文化共享将成为常态,个人收藏将真正成为全民的文化财富。

电商平台将出现更多文物经营主体,在线鉴定、数字展示等创新服务逐步普及。某拍卖行推出的"3D鉴宝"服务,已实现专家远程鉴定。

抖音文化电商推出的文玩保真专场,年成交额突破10亿元。未来,区块链技术还可能用于文物溯源,彻底解决真伪难题。


此次新政的出台,标志着国家从"堵漏洞"转向"疏通道",通过健全制度、创新服务、激活市场,让民间收藏真正实现"藏宝于民,惠泽于民"。

对于广大藏友而言,保持理性收藏心态,善用政策红利,手中的文化瑰宝必将绽放出更璀璨的时代光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