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刊(第2卷第2期)
刘欣 主编
李煜 胡安宁 副主编
2024年12月出版
ISBN 978-7-5228-4825-9
(点击封面跳转至购书页面)
内容简介
《社会学刊》是由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办的一本集刊,以“理论与实证并重、创新与传承结合”为办刊宗旨,刊发前沿性、高水平的社会学研究成果。倡导扎根本土、独立思考,促进学术争鸣,构建本学科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以全球视野和本土创新,为推进中国社会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在理论创新与现实需要的双重驱动下,消费研究得到学界的关注。
《社会学刊》第2卷第2期以“人工智能(AI)与社会”为主题,关注AI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基于AI技术的社会研究方法和运用AI方法的社会学研究等。
目录
人工智能赋能社会治理:潜在风险与治理策略 刘鲁宁 何潍涛 刘勉/1
大模型背景下质性研究的智能化转型:方法论框架与实践探索 任兵 庄育婷/22
生成式AI嵌入数字政府建设的法律风险与规制路径 张雅雯 孟天广/53
作为数据底座与算法底座:大语言模型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 张亦弛 陈伟/73
都市社区空间与集体效能感 赵宇萱 刘欣 向喆/93
生命历程视角下互联网使用与心理健康:基于CGSS2010~2021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代韵佳 王甫勤/122
“双一流”高校文科博士的初职获得何以分化?——基于A校的质性研究余福海/152
人工智能与社会:面向智能社会的社会学 吴菲 编译/172
拥抱、创新与反思——复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智能论坛之社会研究分论坛(AI4SR)纪要 李雪峰 整理/202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222
《社会学刊》征稿启事/228
内容摘要
01
人工智能赋能社会治理:潜在风险与治理策略
作者:刘鲁宁,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何潍涛,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勉,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人工智能不仅是提升行政效率的工具,更带来了对治理模式和公共价值的深刻重塑。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政府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及其所面临的挑战,人工智能通过数据驱动的决策和优化的公共服务供给,展现了提升治理效能的潜力。然而,人工智能在应用中存在样本偏误、算法偏见、问责等难题。为应对这些难题,本文提出了多元共建大数据、提高算法透明度、强化人机协同等策略。本文旨在系统性分析人工智能在政府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场景及其挑战,为该领域提供技术视角,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实践建议。
关键词: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大数据;算法
02
大模型背景下质性研究的智能化转型:方法论框架与实践探索
作者:任兵,南开大学教授;庄育婷,通讯作者,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讲师。
摘要:在大模型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质性研究正经历着智能化转型。本文提出了大模型在质性研究中的智能化实现路径,旨在提升研究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从方法论视角探讨大模型对质性研究的支持,包括现象识别、研究设计、数据处理、文献综述和理论构建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分析其局限性。通过构建现象驱动与理论驱动的双循环研究模型,结合大模型背景下质性研究方法论关键问题范畴,探索大模型介入下的研究策略调整,以应对质性研究中数据处理、理论构建等环节的复杂性。此外,本文还借助智能化工具提升研究透明度,增强一致性和反思性等,从而确保研究过程的品质。本文展示了智能化在质性研究中的应用和探索,指出了大模型为质性研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大模型时代;质性研究;方法论框架;智能化
03
生成式AI嵌入数字政府建设的法律风险与规制路径
作者:张雅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孟天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副主任。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迭代,生成式AI有望成为数字政府建设中新一代的核心数字技术。然而,生成式AI嵌入数字政府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国家层面的数据主权风险、政府层面的行政行为合法性风险、企业层面的技术滥用风险、个人层面的行政侵权风险。对此,在数字政府建设中,我国宜及时建构一条既符合生成式AI技术原理又适用于数字立法框架的融合规制路径。在规制依据上,构建“软硬融合”的生成式AI法律体系,实现生成式AI规制的“有法可依”;在规制主体上,形成“政社协同”的多元共融的治理格局;在规制模式上,采取“分级分类融合”的规制模式;在规制程序上,依据数据类别构造“繁简融合”的规制程序。
关键词:生成式AI;ChatGPT;数字政府
04
作为数据底座与算法底座:大语言模型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张亦弛,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陈伟,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摘要:进入数字社会后,人工智能对学术研究的影响越发受到重视。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诞生后,学术界从多个角度开展了热烈讨论。本文基于两个研究案例,从方法层面探讨社会学研究引入大语言模型的技术路径及可能的应用场景。本文认为,大语言模型可以作为数据底座,为社会学实证研究提供数据收集的新途径;大语言模型还可以作为算法底座,为社会学实证研究提供计算能力和算法模型。大语言模型作为数据底座与算法底座,将为社会学研究带来新工具,推动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创新。社会学研究引入大语言模型之后,传统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流程将得到优化。大语言模型带来的人机交互研究新范式,则将大力提升社会学的知识生产能力。
关键词: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ChatGPT;数据底座;算法底座
05
都市社区空间与集体效能感
作者:赵宇萱,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欣(通讯作者),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向喆,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基于“上海社区研究”数据,本文使用多层次线性模型探讨了社区物理空间对居民集体效能感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一影响是否受到社区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研究发现,在低社会经济地位的社区中,公共活动空间的多样化显著增强了居民的集体效能感,尤其是体育活动设施的存在对增强集体效能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相比之下,商业设施的多样性对集体效能感产生了负向影响,且该现象在中等社会经济地位的社区中尤为突出。在中等社会经济地位的社区中,楼宇门禁满足了居民对于安全感的需求,增强了居民的集体效能感;在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社区中,社区广场作为身份认同的标志,对集体效能感有着显著的增强作用。本文的结论对于理解社区发展的多样性、制定有效的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设施改造方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社区集体效能;物理空间;上海社区研究
06
生命历程视角下互联网使用与心理健康:基于CGSS2010~2021的年龄-时期-
队列分析
作者:代韵佳,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王甫勤(通讯作者),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摘要: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2021年的7期数据,本文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及HAPCCCREM模型就互联网使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生命历程变量的调节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互联网使用频率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②随着年龄的增长,互联网使用对心理健康产生的正向影响逐渐增强;③随着时期的变化,个体心理健康受到互联网使用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不同;④随着队列的年轻化,互联网使用对心理健康产生的正向影响逐渐减弱;⑤互联网使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数字鸿沟,应当从互联网的适老化改造、对互联网信息的管控以及鼓励不同队列进行互动等方式入手减少由心理健康不平等导致的危害产生。
关键词:心理健康;互联网;生命历程;APC分析
07
“双一流”高校文科博士的初职获得何以分化?——基于A校的质性研究
作者:余福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摘要:已有研究在探讨文科博士求职议题时,较少运用知识资本的理论视角。本文结合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基于双一流名校A校2021~2023届42位文科博士的质性研究,揭示了我国“双一流”高校文科博士的出路分化模式及其驱动因素。A校文科博士综合运用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以获得初职,可分为内外兼修型、自主有为型、外力主导型和内忧外患型四类。这四类文科博士的初职去向进而分化为理想的高校教职、次优高校或事业单位的科研岗位、机关事业单位的非科研岗位、企业非科研岗位四大类型。A校文科博士出路分化的质性研究,为理解我国“双一流”高校文科博士出路分化的整体态势提供了重要的观察样本。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文科博士;知识资本;社会资本;初职获得
08
人工智能与社会:面向智能社会的社会学
编译:吴菲,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摘要:本文编译了近年来发表的三篇关于人工智能与社会的社会学文章,引介社会学家在这一技术革命转型中的独特视角。其中,《迈向智能社会学:关于不平等和结构变迁的研究倡议》提出了一个智能社会学的研究议程,倡议从揭露不平等的社会嵌入性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对人工智能与社会不平等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自动化与增强化:人工智能、机器人与工作》系统地综述了人工智能对于工作领域的复杂性影响;《人工智能、算法和社会不平等:社会学对当代论辩的贡献》批判性地反思了当前社会学在人工智能论辩中的角色,并提出社会学赋能新技术的多个实践途径。
关键词:技术与社会;人工智能;社会不平等;社会结构
09
拥抱、创新与反思——复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智能论坛之社会研究分论坛(AI4SR)纪要
整理:李雪峰,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馆员,《社会学刊》编辑。
摘要:2024年5月25~26日,由复旦大学主办、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承办、《社会学刊》参与协办的复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智能论坛之社会研究分论坛在复旦大学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3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出版社和学术期刊的7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社会治理、文化传承、学术传播和课程建设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应用人工智能。本刊整理了与会专家的发言与讨论,以期为“人工智能与社会”的研究提供启迪。
集刊 | 《清华社会学评论(第22辑)》
集刊 | 《金融与社会(第五辑)》
集刊 | 《魁阁学刊(2024年第1辑/总第10辑)》
策划:dmz
编辑:dmz
审核:myx
封面:Photo by Min An on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