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每月读本书活动中,二月份我们阅读了《左道:中国宗教文化中的神与魔》这本书,该书总517页,但实际上供非专业读者阅读的内容仅约300页,其余约200页为文献参考、论据引用的来源说明,而如此众多的文献参考、论据引用既说明了它的严谨,也说明了它的专业,更说明了它非一般的阅读门槛。

刚翻阅此书时颇有大干一番的神气感,随着阅读的推进,中国人那光怪陆离的神魔信仰世界真的能把人迷糊成神精病,所以,我想到什么就分享什么。

这本书到底有没有阅读价值呢?

如果你的阅读水平一般般,对玄学也没兴趣,完全不推荐你阅读。

如果你是一个玄学爱好者,你不阅读有点说不过去。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跟读友们交流说,爱好一个东西就把搞到能赚钱的水准,你当然可以不为了赚钱,但能否凭借爱好赚钱,绝对是考验你水平的最直观标准。

神魔信仰这个东西实在是厉害,大规模的神魔信仰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你回想一下小时候,那时候经常停电,是不是特别容易产生对黑暗的恐惧感,神魔信仰便是源自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恐惧。

电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光明,人们对黑暗的恐惧跟着少了,神魔信仰似乎是一下子变少的。当然,这也跟政府的严格管控有关。

这本书是从商周时代先民对亡者的恐惧开始讲起的,感觉那就是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直到讲到了汉朝才逐渐似曾相识了起来,汉朝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个称呼,而是在这个时期逐渐构建起了我们民族神魔信仰的基本模式。

大概是从汉朝开始,凡人死后可以成神了。

到了南北朝这种大分裂的时期,原居北方的汉人来到了多山的南方。陌生的环境,外加崇山峻岭的神秘,引起了人们深深的恐惧,这便是六朝志怪故事发达的现实源头,五通神的源头似乎就是山林间的魑魅魍魉。

到了宋朝,那就更有意思了,宋朝官方发起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造神运动,甚至达到了良莠不分的地步,似乎只要地方上报,朝廷就予以认可。

地方也乐于干这种造神的事,除去真正的恐惧来源,另一个重要的动力就是争夺地方神魔信仰的中心,从而打造地方经济中心。这不难理解,在你老家造出了一个财神,在你老家临近的县也造出了一个财神,谁先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谁就是正宗,从此信仰者朝拜不断,一个崭新的地方经济中心便诞生了。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推动了神魔之道的大行其道,特别是五通神,在民间信仰中,此神酷爱奸淫妇女。有些古代不幸的女子,面临不幸的包办婚姻,在精神压抑中,为了抗拒婚姻,会有意或无意地宣称自己被五通神奸污。当然也有深闺中的女子与男子有了私情,以致怀孕,为了遮羞,女子的家人们便会拿五通神来背锅,这个案例可见《水浒传》中的李逵捉鬼。至于其他不可破解的悬案,或当时人有意掩盖的真相,拿神魔来背锅更是普遍了。

总之,人类需要神魔,特别是邪神,因为他们的存在源自他们可以带来祸害的恐惧,然而他们的这一特性反过来又可以为信徒们所利用,或祈祷、收买其惩罚仇家,或用其背锅,而观音之类的善神、正神则不合担此重任。



书中重点分析的五通神,原本是祸害人间的邪神,在各种作用的加持下,逐渐就成了财神,而且始终是既有邪性,也有福性,尽管屡禁,却不止。有趣的是禁止五通神最严厉的一位地方官,因为显出了对抗五通神的刚猛之力,后来也被民间尊奉成了神。其实吧,即便是如今,中国人依然热衷于封神。

这种研究对当今政府制定宗教信仰政策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人类注定不可能摆脱神魔信仰(据另一本书所述,其实外星人也是一种神魔信仰的逻辑),搞清楚它的善恶及信仰逻辑就十分有必要,即哪些信仰及仪式可以保留,以抚慰人心,哪些是刚露头就要坚决打击。

有一部好莱坞电影名叫《寻梦环游记》,讲述的是人死后会到哪里的故事,大大抚慰了众多成年观众的心,有一位读友说:“看一次,哭一次。”你可以说这是文化入侵,但人家对死亡解释得抚慰人心啊。果然,宗教以人心才是最厉害的软实力。

我记得在高中的一节思想政治课上,老师为了说明如今允许的上坟烧纸不是迷信,便以这种行为是寄托思念为理由、证据。

在我看来,大可不必如此暧昧地对待上坟烧纸这件事,我们不能以强制判定的动机来判定它不是迷信。有的人上坟确实仅仅是个寄托思念的仪式,但我觉得纯粹的很少,人类真的很难做到心中完全无玄,更重要的是有的人上坟就是为了求祖先保佑发财,你能说后者不是迷信吗?之所以允许一些迷信活动存在,无非是因为有的迷信活动有利于缓解人际焦虑,且危害不大。这个逻辑放在科学领域也合适,因为也不是所有的科学活动都是善举。

我是一个搞书评的男子,读这本书对我理解《西游记》、《金瓶梅》、《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的一些情节大有茅塞顿开之功。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本书,我找到了下图所示的电影观看,本人阅片不少,但如此羞辱智商的电影真的不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