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 云霞 雨雪
文/张明学
题目只是个比喻,这里要讲的是律诗章法。律诗四联八句,如何布局如何展开,是很有讲究的,并不是信马由缰,任笔而行的。正像写字的人不守规矩,任笔为体,不能算书法一样,写诗时在诗句的布局安排上不讲法度,随心所欲,也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作诗,或者所写出的诗不能算是好诗。那末好诗在诗句的布局展开方面有哪些方式方法,有何规律,这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这里我想就其中一个方面谈一点个人的粗浅体会,算是抛砖引玉吧,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先读杜甫的一首律诗:
九日蓝田崔氏庄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首联“悲”“强”“宽”“欢”是句眼,至耐寻味。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言悲秋之士,强为君欢。两句不仅属对,即入句便顷刻变化,才说悲秋忽又自宽,造出跌宕之势。老杜以伤乱余生,逢场排闷,遇崔庄小集,客中得酒,而半衔悲喜。一开篇就情韵饱满,曲折感人,实为神来之笔!
颔联之“短发自羞”以应“悲秋”,“笑倩正冠”以应“尽欢”。巧借孟嘉落帽之典,以叙九日宴集之事,又将“悲秋”“尽欢”之情赋以具体形象,承接有序,妙造自然!至此,首颔两联实写九日宴集之事,如江河行地,曲折跌宕。
宋人杨诚斋诗话云“诗人至此笔力多衰”,而老杜颈联“蓝水”“玉山”两句却能“雄杰挺拔,唤起一篇精神,自非笔力拔山不至于此”。这两句看似以明笔摹写本地风景,实则另有深意。什么深意?就是借“水远”“山高”之物象,以暗寓亘天地以永生之意,并以之反衬人寿几何,寄朝露无常之深慨!并以之逼出尾联。所以这两句远非一般的景物描写,而是以实化虚,幻出一片化机。如水化而为气,腾空而为绚烂的云霞。境界高远,耐人寻味。
尾联感慨浮生难料,把茱萸而细看。胜会不常,良朋可恋,以之回应开首“老去强欢”,可谓叹息弥深,老泪沾襟了!全诗到此犹如雨雪回落于地,自然作结。
由以上分析说明,一首律诗是由三段推进的,首颔两联着重叙事写景,这是引起诗人感发的生活的艺术再现。这部分多为实写,犹如江河行于地,曲折跌宕,自成境界。而颈联两句则是升华阶段,如气化升腾,云霞幻天。这部分本质上是虚写,是化境,主要表现诗人感发感悟的情韵情趣情理以至哲理。这一联是最见工力处,也最难写好,而名言警句往往也多出于此。最后是尾联,回应本事,如雨雪回落于地。
这样看来,一首好的诗自成一个天地,这个天地,和大自然的天地一样,下有“江河行地”,上有“云霞行天”,有“雨雪自空而降”。颈联能不能升腾起来,就决定是否能成为完美的立体天地,立体境界。但切忌为升腾而升腾,生硬拔高,张贴标签,使其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要由此及彼,恰切得当,妙悟灵动,自然天成。一个立体的流动循环的境界,才是个完善而完美的艺术境界,它契合自然,有天成之妙。
所以,或许律诗的结构布局和展开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不尽相同,但我个人认为,上面所说的这种方式方法可能是其中最完善最完美的一种。
要写好这样的诗,如上所说,关键是颈联的升华。据我初步观察,升华有虚翻和实化两种,而实化又分若干类。我们看下面的诗:
酬乐天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余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将杯酒长精神。
此诗首联两句言楚客凄凉,自述身世,半生放逐,遭遇惨痛。颔联为到乡怀旧,慨岁华奄忽,归来何晚,耆旧凋零,当年友朋,皆成山阳笛里之人,故乡重归,具已物是人非,犹如王质之斧烂,隔世之痛,正何以堪!
至此陡然一转,推出“沉舟”“病树”两句,出语豁达,安穷乐命,别开一境。沉舟病树,岂不摧颓,而宇宙皆无情之物,舟畔仍千帆竞发,树前犹万木争荣。造物并非厚于“千帆”“万木”,而薄于“沉舟”“病树”,天道如此,概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造物亦无如之何。这两句深合蒙庄齐物之理。两句以景语寓哲理,此景即成化境了。
尾联归到席上见赠,杯酒长精神,不作颓丧之语,气度归于豪迈。
这首诗颈联所写之景并不是眼前直接所见,而是从生活体验中借来的经过典型化的景物。它本身是实景描写,但诗人寄寓了深刻的哲理。这是实化中的借景。
下面王维的诗是实化中的另一种借景。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中年厌尘垢,老后卜居终南。同调无多,往往乘兴独游,寻幽探胜,怡然自适,每有所得,常有意会,不求人知,自怡其乐,独品其趣。四句已将独游寻胜写迄。
颈联两句看似平写游踪,细味不然。行至水穷,又看云起,充满化机,其中所含妙机妙趣妙理妙境,至耐寻味。如水腾化云霞,幻出超于现实的神妙境界。可见其妙境无穷,悟世事幻变无穷,求为学理义无穷。
尾联收归本题,心本悠然,偶值邻翁,流连忘返。
颈联两句,据《唐语林》说是王维从《英华集》中取来的句子。但是他借用得实在太妙了,简直是天衣无缝。
上面所虚化的实景是自然之景,还有一种是社会或艺术之景。像下面两首诗即是此类。
和友人鸳鸯之什
崔珏
翠鬣红毛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
映雾尽迷珠殿瓦,逐梭齐上玉人机。
采莲无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
鸳鸯为同命之鸟,唯河洲之雎鸠,关关对语,或可比拟。首句写鸳鸯之色,翠红文采,绚烂映照斜阳,愈加可爱。次句写鸳鸯之性,贞性相爱,世间稀有。颔联两句,将此贞性赋以具体而鲜明的形象,宛然可见,其飞鸣宿食的生活范围,不过寒塘烟岛,小小回旋之地,仅片刻分离,犹相呼回首;只是萦回于带水,仍比翼齐飞。四句已将鸳鸯之形色性情鲜明描绘出来,使人有栩栩如生之感。
颈联又转入虚化之境,言殿上覆鸳鸯之瓦,闺中织鸳鸯之锦。且以映雾迷离,逐梭开机衬托其形象,将自然界之凡鸟,升华到装点人世之艺术形象。
尾联以采莲女伴感幽情而生羡回应本题。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伴湘江畔,苦竹丛深春日西。
首联两句写其形美,言平芜春暖,锦翼齐飞,颇似山鸡之文采。颔联两句以多彩之笔,摹写其生活状态:青草湖边,黄陵庙里,在古色苍茫之地,黄昏花落之时,时有三两鹧鸪,哀音啼遍。
颈联则荡开笔墨,以游子佳人之感应,虚衬鹧鸪之啼哀:游子乍闻而青衫泪湿,佳人按拍而翠黛愁低。以情写声,空灵透脱,亦入化境。
尾联言春尽湘江,斜阳相唤,收笔应题作结。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首联点明送客之地,荆门之外。颔联极写荆门外空阔之景。山尽平野,江流入大荒。景象极其壮阔,楚蜀山脉,至荆门已断,大江出万山,至此千里旷野无际,后顾群山渐远,前望一片混茫。
颈联腾空而起,以“天镜”“海楼”之喻,极尽奇幻胜景,化出神奇境界。
尾联回到送别本题。
此诗颈联所写之景是眼前所见,却又用艺术化的修辞手法参入虚化成分。下一首诗也是如此。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首联写蜀僧抱古琴下峨嵋而来,气度气势不凡。颔联写弹琴,以松涛喻琴声之清越,更以万壑松喻琴声之宏远,动荡有势。至此已将蜀僧弹琴一事写足。
颈联又升华一步,见神韵高妙,以流水洗心,响应霜钟,写其超凡脱俗,高妙无俦。
尾联以听琴而心醉,日暮而不觉回到本题。
以上是实化,即实景的升华。再一种是虚翻,就是直接用理念性的语言表述,表达一种深刻的无可置疑的并且是异常精警的道理。如王勃的五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首句写所居之地,次句言所往之处。三句点明临别之事,第四句慨叹分别更兼同为宦游之身。白居易有句沉痛的诗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宦游之身,本已难逢,今又为别,伤感之深,正何以堪!
颈联两句以理虚写,腾空而起,别开化境。只要得一知己,同心相牵,即使有天涯之隔,也似比邻而居,地虽远,心相近,何须伤别。于此反转角度,作此宽解宽慰之语,豁达胸怀,不作寻常离恨别苦之伤感语,而别开一个天朗气清的开阔境界。
尾联以化悲止泪作结。
这里我们选讲的八首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一是包括了五律和七律,二是包括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整个唐代的代表诗人的代表作,所以很值得我们注意。
参考书目:俞陛云《诗境浅说》。
【作者简介】张明学(男),字鉴之,1939年1月生,河南渑池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三门峡市楹联学会顾问,国风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