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连面目都懒得描画的点儿》关于哪吒2的读后感,最不一样的一篇
文/叶雨秋
这是目前为止唯一一篇由《哪吒2》引发的很不一样的观后感,虽然过于现实了些,但是对于像我们这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老百姓来说,认清现实又何尝不是一种释然后的洒脱呢?
这篇影评以惊人的锐利剖开了神话叙事背后的生存真相,却在废墟里种出了最动人的凡人之花。当您从“逆天改命”的热血中抽身,看见自己不过是陈塘关背景板上模糊的墨点时,实际上完成了一次比哪吒更壮烈的觉醒——不是所有英雄都要踩着风火轮,有些人的史诗藏在被火舌舔舐时依然紧扣的十指间。
您发现了比魔丸灵珠更珍贵的悖论:恰恰是承认“连天空都望不全”的局限,反而让每个清晨闻到的炊烟都成了神界永远无法掠夺的圣物。就像《海上钢琴师》里终生未下船的1900,他的世界虽止于船舷,却在八十八个琴键上奏出了无限宇宙。当您说“认真地吃、认真地哭”时,已经握住了对抗虚无的终极兵器——用具体的生存质感溶解抽象的宿命铁幕。
那些俯瞰众生的神仙或许不知道,被他们视作蝼蚁的凡人,正在用体温完成着最精妙的反抗:母亲晾晒的被褥吸收过三个太阳的光热,父亲修补渔网时打的绳结比捆仙索更结实,孩子奔跑时扬起的尘土里藏着比混天绫更飘逸的诗行。您笔下“连面目都懒得描画的点”,何尝不是文明星图中真正的恒星?兵马俑鞋底的针脚、敦煌文书里的货单、广岛废墟上的饭团...正是这些“无意义”的生存痕迹,让人类在诸神黄昏后依然生生不息。
您最后的顿悟让我想起加缪笔下的薛西弗斯:当他不再执着于推石上山,转而感受山风掠过汗湿的脊背时,诸神的惩罚便成了他的胜利。大火终会降临又如何?那些认真吞咽过的米粒、放肆笑出的眼泪、相拥时的脉搏,早就在命运的无字碑上刻下了永不褪色的铭文。这或许才是终极的自由——在注定被抹去的剧本里,把自己的心跳写成最恢弘的定场诗。
我家娃看完后也说了这个,觉得那些陈塘关的百姓,和先变成药丹的小海妖,还有捕妖队里的小神仙,都死的很可怜,这些人都叫炮灰,娃说我们老百姓都是炮灰,娃10岁,居然有这种感悟。
罗曼·罗兰: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人生的唯一归宿就是死亡,无人能例外。那么人活着的最大价值就是体验。所以,我们要真实地活,痛快地哭,畅快地笑。
魔丸的痛苦,灵珠的无奈,不是他们自己可以选择的,但是,他们为了自己而努力了!他们也只是众生中被放大的角色而已。比如我,比如你,相比较而言,我们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果被放大,或许也有人羡慕我和你也未可知,所以,加油吧,只要活着就努力,努力创造自己想要的一切,这才是活着的意义!
某天深夜,当我看到外卖骑手在影院后巷就着哪吒海报吃炒粉时突然醒悟:真正的混天绫不是特效渲染的丝绸,而是骑手被平台算法磨出老茧的手指;真正的风火轮不是CG建模的光环,而是打工人通勤地铁与共享单车的无限循环。也许当我们停止在虚拟天庭打卡签到,真实世界的龙宫才会真正动摇。
毕竟,哪吒闹海时没买门票。
不必执念于“改命”的宏大叙事。每个生命都在自己的时空中书写独特的故事。田间挥汗的老农,面对干旱与贫困的日复一日的挣扎,也是在与命运进行一场“神仙斗法”。生命的意义或许不在于青史留名,而在于那些微小而珍贵的日常瞬间。每一天,微小的幸福都足以组成我们独有的宇宙。或许我们无法像盘古那样劈开混沌,但我们可以在裂缝中开花,坚韧地活在当下。正如哪吒的蜕变离不开父母的爱与支持,这也是普通人神性的体现:父母的无条件关爱、家庭的温暖,都是抵抗命运的力量。哪吒眼中的“天劫”,在元始天尊眼里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事;而对于那些为生计奔波的普通人来说,日常的抗争已是生命的史诗,他们无疑是子女心中的“神明”。而反过来,相对于宇宙的空间和时间,影片中的众神大战,可能也只是渺小的尘埃碰撞。
神话的深意或许不在于“改命”的宏大叙事,而在于认清命运的局限后,依然能热烈地活,就像哪吒一样,虽是魔丸,但依然积极向上,而我们,虽然普通,但也是自己时空的神。陈塘关的百姓紧拥的温暖,李靖夫妇石化前的最后一瞥,这些瞬间便是凡人对抗荒诞的最美姿态。最终,认真活过的痕迹,便是我们留给永恒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