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热映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太乙真人骑的那只粉红“飞天猪”堪称超级助攻,能飞、能回放视频,最后还化身为哪吒的风火轮参与大战,赢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连同款爆米花桶都卖断了货。


作为一名三农小编,此时思考的却是:这只肥头大耳的猪,是来自哪个地方的哪个品种?


太乙真人骑的究竟是什么猪?

根据2024年公布的新版《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我国的土猪品种多达89个,要在这里头找到太乙真人那一款简直是大海捞针,我们先一项一项筛选吧。

线索①:膘肥体壮、前凸后翘

“飞天猪”给大家最深的印象大概就是和太乙真人站在一起,“胖上加胖”的模样了吧?正好,咱们本土的黑猪就是以脂肪厚实、身材圆润著称的,它们都有着厚实的背膘,大大的腹油,肌间脂肪多,肌肉纤维细,吃起来肉质鲜嫩,有弹性,香味足,以前家里炼猪油就多爱用这种黑土猪。



中国本土黑猪(上:莱芜黑猪;下:皖南黑猪)

在黑猪家族的成员里,我发现有种河套大耳猪,看起来最像“飞天猪”,不仅胖,还有着大耳朵和长鼻子,四肢也比较粗壮,可以说除了肤色,几乎就是“飞天猪”本猪,咱们先让它进入“待定席”~


河套大耳猪

线索②:粉白肤色

之前有网友评论说,中国神仙应该骑中国猪,“飞天猪”也应该改成中国土猪标志性的黑色皮肤。言下之意似乎是说,咱们本土的猪种里没有粉白色的。

其实这话不对,中国八大名猪中的金华两头乌、宁乡猪、陆川猪、荣昌猪等都是黑、白两色的花猪,其中宁乡猪和陆川猪的头、尾及背部都是黑色的,金华两头乌只有头、尾呈黑色,荣昌猪又叫“熊猫猪”,只有两个眼圈是黑色的,通体呈粉白色。上海还有一种浦东白猪,是国内目前唯一的本土白色猪种。因为电影里的“飞天猪”身上也有黑毛和黑斑,所以这些选手都可以先进入“待定席”。


线索③:地理位置

好了,现在从体型和肤色上我们把候选范围缩小到了6种猪,再结合地理因素来看看。在两部《哪吒》电影中,神仙和百姓都吃火锅、去茶馆,太乙真人也说着一口地道的川普。有着很强的川渝文化氛围,所以咱们可以大胆猜测,“飞天猪”也有着同样的川渝属性。


电影中出现火锅的画面

这么一来,好像答案就出来了。在咱们刚才筛选出来的6种猪里,荣昌猪就来自重庆荣昌,离太乙真人得道成仙的乾元山只有300公里,饺子导演的家乡,四川省泸州市本身也是我国主要的荣昌猪养殖地之一。

这么一看,荣昌猪宽阔的脊背,又大又圆的肚子,粗壮短小的四肢,活脱脱就是“飞天猪”走出了荧幕。

就你了,荣昌猪,我的太乙真人同款!



上:荣昌猪;下:飞天猪


“飞天猪”脱胎于荣昌猪的其他证据

说起荣昌猪,还真是大有来头。是世界八大优良种猪之一,也是我国养猪业推广面积最大、最具有影响力的地方猪种之一;在清代就凭借肉质优良、鬃白质优闻名遐迩,成为畅销海外的出口品。

19世纪末,随着重庆开埠,外资、华商纷纷在这里设立猪鬃工厂,专供出口。抗战开始后,全国猪鬃货源主要依靠川渝地区,每年由重庆出口猪鬃约2万担,其中1944年的猪鬃出口值,竟然占全国出口商品总值的41.63%,为我国换取了大量的外汇和物资。

1957年,荣昌猪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重点保护猪种资源。2000年,荣昌猪被列入《中国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07年1月5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丁亥年生肖(猪)邮票,就是在荣昌举行的首发仪式。


2007年‍发行的‍丁亥年生肖(猪)邮票

2021 年 3 月,农业农村部批准建设的全国首个、目前唯一的畜牧单品种国家级大数据服务平台——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也落户重庆荣昌。所以说,荣昌猪过个政审,位列仙班一点儿问题没有!


落户重庆荣昌的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


太乙真人的坐骑为什么是猪?

在大多数神话故事里,神仙的坐骑总是飘逸的仙鹤或威风的龙虎,但《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为什么偏偏要让太乙真人骑着一头胖乎乎的猪呢?

根据官方解释,太乙真人的坐骑原本计划沿用传统设定中的仙鹤,但因其体重过重,仙鹤可能无法承载,最终改为猪的形象。导演饺子幽默地表示:“要胖就胖到一起”。

再者,太乙真人被重塑为一个说川普、嗜酒贪吃的“接地气”神仙,与传统仙风道骨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粉色猪的坐骑能进一步凸显其滑稽、世俗化的特点,这种去神圣化的设计,也让古老神话有了新鲜感。


当然,除了饺子导演的小巧思,还有一点值得咱们讨论,就是中国人与猪的不解之缘。

从8000年前,第一批家猪在河南、广西等地被驯化出来后,猪就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挚爱。前文提到过,根据最新公布的2024年版《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我国地方猪品种多达89个,这个数字在全世界也名列前茅。

不仅品种资源丰富,中国生猪的产量、消费量也都很大。2024 年,全国生猪出栏超7亿头,猪肉产量达5700万吨,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贡献了全球48%的猪肉产量和52%的猪肉消费量。

电影里的一只猪,背后竟然有着这么多的故事,几千年来,它们就是这样满足中国人挑剔的味蕾,在历史长河中生存下来,又通过现代育种技术转化为种业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始终沉默,却弥足珍贵。

编辑 | 薛加怡

责编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宋锦峰

来源 | 三农头条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科普信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