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从曼彻斯特到伦敦的火车之旅中,J.K.罗琳萌生了创建一个魔法世界的构想,最终发展成为“哈利·波特”系列七部小说。从首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1997出版),至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2007年出版),该系列小说风靡世界,罗琳也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成功的作家之一。她传承了欧美成长文学传统,注入了历史厚度和后人文关怀,繁荣了跨界阅读和跨媒介叙事,引领了文化潮流,展现出文学作品特有的魔力与包容性。
“哈利·波特”系列七部小说
英雄成长叙事的传承与创新
成为英雄必经历苦难。“哈利·波特”系列延续了狄更斯成长叙事和苦难叙事传统,主人公往往要经历一系列的苦难和磨砺,在困境中不断成长,最终实现道德上的升华。七部小说见证了主角哈利·波特从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儿,一步步成长为勇敢、正直、富有同情心的年轻巫师。这个成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哈利要面对亲人离世、朋友背叛、自我怀疑等种种困境,但正是在一次次的挫折与挣扎中,他的心智日渐成熟,人格不断完善。这些苦难不仅塑造了哈利坚韧不拔的品格,也让他在道德抉择中不断反思和成长。哈利在面对伏地魔的诱惑时,坚定地选择了正义的一方;在面对朋友的背叛时,他学会了宽恕;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勇敢地选择了牺牲自己。这一系列的道德困境与品格锻炼促进了哈利的蜕变。
与狄更斯笔下的主人公相似,哈利的苦难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折射,也映射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困境。在魔法世界中,偏见、歧视、权力滥用等问题无处不在。《哈利·波特》也延续了马克·吐温不完美男孩主角的理念。哈利有弱点也有缺点,如学习成绩平平,心理脆弱等等,但这一切恰好诠释了真实世界个体的真实生活境遇。
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哈利逐渐成长为英雄,不断获得力量,最终拯救了世界。但作家却采用了反英雄的书写,因为哈利最终决定销毁三件可以毁灭世界的魔法圣器,以防落入坏人之手,与此同时,哈利选择成为普通人,娶妻生子过普通人的生活,此类书写刷新了英雄观。在此意义上,罗琳继承了T.R.R.托尔金的衣钵。《霍比特人》和《指环王》中小人物被卷入大时代,不得不承担起拯救世界的责任,但是小人物心心念念的是回归普通人的生活,无时无刻不渴望回到家乡田园般的生活。这也是后现代之后人们对自我的重新定位,是关于人的局限性和有限性的全新思考。
《哈利·波特》电影剧照,下同
后人类主义思想的重构者
罗琳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进行叙事。无论是种族歧视、物种歧视,还是生态问题等都呈现了罗琳的后人类主义思想。罗琳破除人与动物及其他非生命物体之间的本体界限,指出人类要平等地对待他者,在与他者的关系中认识自我,伤害他者必将反噬人类自身。人与魔法生物之间也难免有矛盾冲突,然而即便存在分歧,罗琳笔下的魔法部依然尽力维系着一个陆地与水域兼容并蓄的世界,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交流、协作、互动,共同构建了共生性系统,彰显了平等与善意的力量。
“哈利·波特”系列包含了许多弱势群体角色,因为对该群体的同情,故事中他们往往被赋予力量。这些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角色的经历和遭遇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例如,家养小精灵多比作为一个长期遭受虐待和压迫的奴隶,却勇敢、忠诚、充满正义感。小说也颠覆了传统的角色定位,赋予了弱势群体以全新的主体性。例如,作为巨人混血的海格,虽然外表粗犷,智力也不高,但拥有一颗善良、纯真的心灵。他对魔法生物的热爱和照料,展现了弱势群体的独特价值和生命尊严。这些角色颠覆了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刻板印象,他们积极、正面的形象彰显了主体性价值。
罗琳建构起的后人类主义思想是对生命更加包容的理解,以及人类世界对非人类生命形式的责任,促使人们思考如何负责任地与其他物种共处,这也促进了关于人的本体以及伦理问题的考量。
跨界现象与流行文化引领者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自问世以来便引发了广泛的同人创作和跨界现象,其影响力远不止于文学领域,更延伸到影视、游戏、主题公园等多个行业。在粉丝文化中,其同人创作热潮可谓空前绝后。无数粉丝在原著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编写同人小说、绘制同人漫画、制作同人视频等,极大地丰富了《哈利·波特》的故事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这些同人作品不仅满足了粉丝们对魔法世界的想象和探索,也为原著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同人创作者们通过对人物关系、世界观设定等方面的拓展和解构,挖掘出原著中更多的可能性和隐藏线索,甚至对罗琳留下的悬念和疑点进行了独特的诠释,使得《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更加立体丰满。
融媒体进一步推动了《哈利·波特》粉丝互动和内容生产的繁荣。社交媒体平台成为粉丝交流和创作分享的重要阵地,粉丝在各平台上建立专属社群,实时分享最新资讯和创作心得。同时,多个知名同人网站也成为《哈利·波特》粉丝创作的聚集地,网站上相关的同人作品数量高达数十万,涵盖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文体。粉丝们还借助网络平台开展角色cos、网络剧制作等形式多样的二次创作活动。可以说,网络平台为《哈利·波特》粉丝互动和内容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机遇,极大地催生了同人创作的繁荣。
《哈利·波特》引发的同人创作和跨界现象的持续升温,深刻反映了大众文化消费时代受众参与和再创造的趋势。一方面,这种粉丝经济的勃兴挑战了原作者和版权方的话语权威,对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产生了新的影响;另一方面,同人创作和跨界开发为原著注入了更多元的诠释视角和艺术表现力,丰富了大众文化的内涵。不可否认,罗琳构建的魔法世界及其背后折射的现实隐喻,为粉丝参与式创作提供了充沛的想象力来源和情感寄托,而粉丝创作者们对人物命运的重塑和对经典场景的再现,又对原著世界形成了有益的补充和延展。
罗琳也在引领甚至型塑流行文化,以《哈利·波特》为代表的作品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身份认同的标签,它所形成的粉丝文化,体现了流行文化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塑造力量。同时,《哈利·波特》也引发了对当代流行文化的反思。一方面,它的成功表明,优秀的文学作品仍然有巨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即使在视频娱乐盛行的时代,人们对优秀故事的需求从未消减。另一方面,《哈利·波特》的商业化运作也暴露了当代流行文化的一些问题,如过度消费、同质化、娱乐至上等。
作为欧美成长小说继承者的罗琳,主动在叙事范式和哲学理念上进行大胆创新,为世界文坛带来了全新的气象。“哈利·波特”系列持续的全球影响力也引发我们的诸多思考:在纸媒危机的时代何种儿童文学能被一代又一代儿童读者所钟爱?作家应如何创作出产生持久魅力的作品?书写好故事,书写关于勇气、力量和韧性的故事,书写能直抵心灵的故事,这或许是罗琳能产生持久影响力和全球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