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前,岳飞在朱仙镇的营帐中掷笔长啸,"靖康耻,犹未雪"的呐喊声将一场被刻意遗忘的国殇永久镌刻在民族记忆的深处。

那场吞噬汴京的暴风雪里,北宋皇族北狩的悲鸣、汴梁巷陌的断壁残垣、金人铁蹄下的文明劫难,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刺眼的伤疤。

而今,《靖康之败:从太原之战到汴京之围》的出版,恰似一柄锋利的手术刀,准备剖开这个被层层包裹的历史脓疮,带读者逐帧看清北宋灭亡的每一步。


作者赵大胖敏锐地察觉到,如果汴京之围是亡国之战的终章,那么太原之战便是亡国之战的序曲。从军事的角度来看,靖康之败早在开封之围前的太原失陷就已注定。

摘自《靖康之败》后记

文 | 赵大胖

图 | 源自网络

说起靖康之变,人们最直观的印象便是北宋的军队是如何不堪一击,宋钦宗是如何优柔寡断,北宋朝廷如何在明明有生机的情况下一步步走向深渊,开封如何在一个神棍兵油子的谎言里被金兵攻破,北宋皇族的下场是如何惨绝人寰,一个如此庞大而富裕的超级王朝如何在金兵的斩首行动下轰然倒塌……

是的,绝大多数历史爱好者都把目光聚集在了北宋的都城开封,以及住在开封城里的宋徽宗和宋钦宗身上。但是,在这场惨剧中,“太原保卫战”是一个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也不应该绕过去的坎。凶悍的粘罕绕不过去,历史的眼光也绕不过去。我们甚至可以说,太原保卫战的成败,直接关系着北宋王朝的生死存亡。

直到今天,我在写完了这部近二十万字的书稿以后依然认为,张孝纯和王禀主持的长达二百五十二天的太原保卫战是成功的,失败的是以宋钦宗为首的北宋朝廷。后者在救援太原的过程中不断犯下错误,将一手大概率可以打赢的牌打成了国破家亡的局面。

历史没有假如,但是历史需要总结。在近九百年以后的今天,当我们抽丝剥茧般地从这些纷繁复杂的史料中回看这场惨烈的太原保卫战时,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产生很多全新的感悟。

第一,北宋所谓“腐朽”的禁军并不是不能打,也并非没有斗志,他们只是缺少一个能够指挥他们英勇作战的领导。

在开封城破之前,宋军面对辽军和金军的战绩简直让人瞠目结舌,不管是兵力占优还是地形占优,都打得一塌糊涂,不是望风而逃就是举手投降,稍微有点战斗力的还是从辽国投降过来的郭药师和他的常胜军,完全没了短短十多年前在对西夏作战时节节胜利的丝毫风采。

同样是童贯指挥,同样是西北调过来的宿将,只是将对手从西夏换成辽金,宋军就像换了一支队伍,其堕落速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然而,张孝纯和王禀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证明,宋军的战斗力并没有下滑到我们在纸面上看到的那种不堪一击的程度。他们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颓势,只是因为宋军的指挥系统在这十多年里坍塌了而已。

正如种师道刚刚来到开封城的时候表达的观点一样,守城不等于野战,城里人人都能是战士。张孝纯一介书生,他的战术理论跟纵横疆场多年的种师道不谋而合。他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对太原城内包括人力在内的所有资源的利用和分配,达到了让人惊叹的地步,让此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一代名将粘罕在二百五十多天的时间里束手无策。


种师道 北宋末年名将

北宋朝廷不是没有名将精兵,也不是没有旺盛斗志,只不过这些优势都在宋徽宗时期童贯、王黼、蔡京、高俅等宠臣的欺上瞒下,以及宋钦宗时期不断摇摆的政策中被消耗殆尽,以至于天下第一庞大的开封城成了金国东西两路军的盘中餐。只要给他们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哪怕是李纲),他们其实是能够找回自己的战斗力的。

第二,可以这么说,张孝纯以一城之力,为北宋王朝争取到了喘息甚至是反戈一击的机会。遗憾的是,宋钦宗把这些机会都浪费了。

我一直认为,北宋的灭亡是偶然中的必然,或者说是必然中的偶然。说是偶然,是因为以北宋王朝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人才储备,都不至于在金兵不到十万人的攻击下,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灭国了。他们有广袤的国土纵深,有相对于金国来说堪称取之不竭的兵源,有后来宋高宗依赖的长江天险以及茫茫大海。在很大程度上,北宋王朝依然具有非常深厚的民间基础,不少百姓、将士、僧侣都愿意为国尽忠,甚至连开封福田院(类似于今天的救助站)里的穷人,也毫不吝啬地主动把自己积攒的金银拿出来交给开封府,用来支付金国索要的赎金。也就是说,但凡宋钦宗在面对战争的时候,能够将自己的应对能力提升一点点,不管是战还是和,是守还是走,只要决定之后哪怕一条道走到黑,最终都不会是这样的结果。

说是必然,是因为北宋王朝的确已经朽坏到了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他们迟早也会跟曾经庞大的辽帝国一样被金国揍得毫无还手之力。这不是宋钦宗一个人的责任,是北宋此前七个皇帝累积下来的问题,只不过宋钦宗因为自己的能力问题,不但没能扭转北宋王朝下滑的颓势,反而给了这些腐朽的柱子凶狠的一击,让它的坍塌加快了而已。

但是,太原保卫战的一个重大的意义就在于给宋钦宗乃至北宋王朝的纠错争取了半年多的时间。假如宋钦宗能够利用好这半年,坚定思路、改正错误,北宋也许会在战场上遭遇金国惨重的打击,甚至可能会变得跟后来的南宋王朝一样偏安江南,但是断然不会出现靖康之变这样的局面。

从这个角度来说,宋钦宗辜负了张孝纯,辜负了太原城的几十万军民用生命换来的缓冲期,给北宋王朝带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


宋钦宗坐像轴

第三,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忘记在这些历史浩劫里承受了巨大苦难、做出了巨大牺牲的普通军民。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没能在战争中留下自己的姓名,很多都是以“州民”“县民”“众军士”的集体称谓出现在史料里,但我们不能忽视他们。

我这些年读史书,看惯了帝王将相的纵横捭阖,越来越想关注那些普通人的命运,越来越想把那些“小人物”的名字写下来,因为多一个人写,便多一群人知道。


靖康之变中,开封的皇族和百姓命运的确很悲惨,但是我们也应该记住,在黄河北边的河东、太原,这里的百姓也很惨。张孝纯自己的奏折里都说,太原城里的几十万军民最后只活下来“百之一二”,这对于河东第一大城来说,是何等的恐怖和残忍。而李若水谈判失败之后回开封复命时看到的河东惨状,也同样让人触目惊心。

看到史料上那些轻描淡写的“屠城”二字,再想想这两个字背后蕴含的血腥杀戮,你会不寒而栗地想到,这就是战争的残酷,这就是平民的无助。

因此,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一个原因是,太原之战极其重要,甚至是不亚于汴京之围的一场关键战役,另一个原因是,我想尽可能把曾经被不少人忽视的太原保卫战以及河东保卫战原原本本、仔仔细细地写下来,让我的读者们意识到,除了开封,还有更多的城市经历过地狱般的岁月,除了皇族,还有更多的平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它们和他们,值得被我们记住!


《靖康之败:从太原之战到汴京之围》


作者 赵大胖

出版日期 2025.02

当当购书链接

博库购书链接

编辑推荐

发生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败,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重大悲剧。本书以史料分析和情景还原为基础,再现宋金太原之战的完整战斗细节,呈现宋金博弈与北宋靖康之败全过程。作者对金军采取的进军路线与攻城战术、太原军民的守城策略、北宋混乱的政治局面、将从中御的军事法度以及北宋当时一流将领人物的多次军事行动均有细致描摹,不仅再现了战场上的烽火刀兵,也给出了北宋何以失败之发人深省、层次丰富的历史解读。


赵大胖,重庆人,本名赵伟,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历史系,后从事报社新闻编辑、记者,现为自山职业者。曾在多家报纸、杂志开设历史类、时评类、影评类专栏,主编并主笔过多本旅游杂志和图书。著有《宋朝阐史官:碎片里的两宋》等。



↓ 点击名片,关注浙江人民出版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