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拐卖妇女案主犯获刑十年:服刑期间发现漏罪数罪并罚

记者 李正义 | 云南西畴报道

2024年6月19日,云南省西畴县人民法院对一起跨境拐卖妇女案作出一审判决。主犯王松(化名)因犯拐卖妇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1.5万元。令人唏嘘的是,这名罪犯此前已因拐卖妇女罪在监狱服刑,此次判决系因警方在侦办其他案件时发现其漏罪,最终数罪并罚。案件揭开了中越边境拐卖妇女犯罪链条的冰山一角。



案件回顾:一场跨国“交易”背后的罪恶

时间倒回2019年7月,云南省中越边境的麻栗坡县正值雨季。一名叫阿三(化名)的男子联系上王松,称“有货可接”——所谓的“货”,竟是一名被拐骗至边境的越南籍女子小芳(化名)。
王松当即伙同他人驾车前往边境X号界碑附近,将小芳接入中国境内。此时,另一名中间人张强(化名)得知消息,想起侄子陈洪(化名)曾托他“介绍媳妇”,随即牵线搭桥。
7月4日,王松带着小芳驱车前往陈洪位于西畴县某村的家中。初次见面,双方因价格争执不下,王松当晚将小芳带回自家暂住。次日,不甘心的王松又纠集田权(化名)、王贵(化名)两名同伙,再次将小芳带到陈洪家。这一次,陈洪以4.8万元“成交”,小芳被迫留下成为“媳妇”。

这场“交易”看似顺利,却暗藏危机。小芳虽语言不通,但始终伺机求救。7月19日,她随陈洪到镇上赶集时,突然冲向一辆警车拍窗呼救。警方迅速介入,小芳被解救,并于同年11月被遣送回国。而王松等人的罪行,则在数年后浮出水面。

漏罪现形:服刑期间再添新刑

事实上,王松并非首次作案。早在2020年9月,他就因另一起拐卖妇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在文山监狱服刑。然而,天网恢恢,西畴县公安局在2023年侦办其他案件时,通过线索深挖发现王松还涉及小芳被拐案。
2023年8月,正在服刑的王松被解回重审。此时,他的原刑期已因表现良好减刑两个月,预计2025年4月刑满。但新罪的揭露彻底打碎了他的“提前出狱梦”。
法院审理认为,王松以出卖为目的接送、贩卖妇女,构成拐卖妇女罪。其在前罪判决后被发现漏罪,依法应数罪并罚。尽管王松到案后如实供述、认罪认罚,但其犯罪行为性质恶劣,最终被判处合并执行有期徒刑十年。



庭审焦点:跨境犯罪链条如何运作?

庭审中披露的细节揭示了边境拐卖妇女犯罪的典型模式:

  1. 跨境“接应”:犯罪团伙利用中越边境复杂地形,通过“蛇头”将外籍女性骗至或强行带入境;
  2. 中间人网络:如本案中的张强,依托熟人关系为买家“牵线”,形成隐蔽的交易链;
  3. 高价牟利:被拐女性往往被以数万元价格转卖,沦为“商品”。

“这类案件侦办难度极大。”办案民警透露,“受害者多来自境外,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且犯罪团伙反侦查意识强,常使用化名、单线联系。”

法律警示:数罪并罚彰显司法严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拐卖妇女罪基准刑为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者可处死刑。本案中,王松在前罪服刑期间被发现漏罪,法院依据《刑法》第七十条,对其前后两罪所判刑罚(五年六个月+五年)合并执行,最终决定执行十年。
“数罪并罚制度体现了对隐瞒罪行者的严厉惩戒。”法律专家指出,“此案也提醒服刑人员:若隐瞒犯罪事实,即便已入狱,仍可能面临‘旧账新算’。”

社会反思:如何斩断跨境拐卖黑手?

小芳的遭遇并非个案。据联合国报告,全球每年约有250万人遭拐卖,女性占比超七成,其中跨境拐卖占比逐年上升。中越边境因地理、经济等因素,成为此类犯罪高发区。
对此,我国近年来持续加大打击力度:

  • 技术防控:在边境增设监控设备,运用人脸识别技术追踪可疑人员;
  • 跨国协作:与越南、缅甸等国建立联合打拐机制,2023年破获跨境案件同比上升32%;
  • 源头治理:在边境村镇开展普法宣传,鼓励举报线索,提高民众防拐意识。

“要让‘拐卖人口是重罪’的观念深入人心。”西畴县妇联工作人员呼吁,“公众若发现疑似拐卖行为,应立即报警,或许就能挽救一个人的人生。”

结语

王松的十年刑期,为这起跨越五年的罪恶画上句号。但对小芳而言,被拐卖的15天已成终身阴影。法庭宣判后,法官当庭宣读了一段话:“每一名女性都不是‘商品’,任何物化、买卖人口的行为,都是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此案再次敲响警钟:打击拐卖犯罪,不仅需要法律利剑高悬,更需要全社会对生命尊严的坚守。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