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切、剖、削、磨、编……在文山州广南县八宝镇牙龙村有这样一个人,他用一双巧手,编织着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与执着。一条条薄薄的篾片在他手中上下翻飞,一根根原本坚韧的竹子在一道道工序中完成了形与质的转化,变成了一个个实用且美观的竹篓、背篼等。他就是篾匠——韦昌祥。
“我们村的老一辈都会竹篾这门手艺,做好后除了自家用,也会拿到集市上卖,那时候很受欢迎,现在做好的成品一个能卖到50元。”开屏新闻记者见到韦昌祥时,他正在准备编制竹篓的篾片。
农用竹编是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大到农村用的竹背篼、椅子、晒席,小到家庭用的竹提篮、筲箕等日常生活用品,都离不开农村的篾匠编制的竹制手工制品。看到村里老一辈都会这门手艺,这也激起了韦昌祥对竹篾的兴趣。于是,从15岁开始,他就跟着村里的老人学习编篾。“那个时候觉得用竹子编篾具好看又实用,我们门前屋后都种有竹子,取材又方便,所以就想跟着老人们学这门手艺。”韦昌祥说。
1993年,和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一样,韦昌祥走上了外出赚钱的道路。但因其对竹篾的执着,2008年他选择回到家乡继续做竹篾,编织着他对传统手艺的深厚情感。
“竹有骨,编有心。”韦昌祥说,编篾是一门古老的手艺,也是一门细致活。基本功包括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而这些工艺韦昌祥早已烂熟于心,所以编制出来的篾制品粗细均匀、光滑细腻、青白分明、刚韧恰当、结实耐用又精巧漂亮,深受市场欢迎。
对韦昌祥而言,编篾不仅仅是一门糊口的手艺,更是一份岁月的坚守和匠心的传承。如今,篾匠手艺人越来越少,但韦昌祥却坚定地表示,要将竹篾这门珍贵的传统手艺传承下去。“干了一辈子,这手艺就像我身上的一部分。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不会让它停止。”
开屏新闻记者 罗宗伟 通讯员 罗睿 李贵生 摄影报道
一审 何晓宇
责任编辑 吕世成 陈洁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