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晚,游客在泸州山河明月·醉酒城观看美人鱼表演。徐庆摄
2月16日,第31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传出消息,在灯会举办一个月后,游客突破130万人次。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贡灯会将传统彩灯制作技艺与新技术、新玩法、新IP结合,让观众感受到喜庆祥和的春节氛围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四川各地持续举办了灯会、庙会、民俗展演,以及登高、无人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共同烹调出一席醇厚浓郁的年味盛宴。
特色非遗和民俗活动营造喜庆氛围
今年春节期间,四川各地推出特色非遗项目和民俗活动,不仅营造出浓浓的年味,也展示出中国年文化的精彩纷呈。
四川省非遗馆推出的“非遗馆里过大年”活动,让人们体验到猜灯谜、学珠绣、绘制风筝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活动。不少市民留言“这些参与感十足的活动,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广安市邻水县、华蓥市等地,非遗民俗表演走上街头,滑竿抬幺妹、彩蚌壳、花车队等项目穿行街头,所到之处人头攒动。在“中国春节文化之乡”阆中古城,舞龙舞狮展演、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六“游百病”等13项子活动从农历腊月初八就轮番上阵,“春节老人”赐福、踩高跷、采莲船等非遗民俗巡演让游客大开眼界。成都市民杨娟春节期间特意带家人前往阆中体验,她兴奋地说:“这里的非遗和年俗活动非常多,年味十足,不虚此行。”
春节期间,全省各地推出两千余项文化活动,特色非遗和民俗活动营造出中国年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以特色非遗和民俗活动为依托,各地打造的灯会、庙会等活动受到群众关注,游客数量屡创新高。
2月8日,第31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迎来第100万位游客,比上一届破百万时间提前11天。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相关负责人介绍,自贡灯会既能在灯火辉煌中让游客感受到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浪漫,还能让游客充分领略到传统非遗的魅力,“我们在保留传统彩灯工艺的基础上,融入剪纸、瓷器、川戏等非遗技艺。比如,被很多网友传到社交媒体的大熊猫灯组,就是由炫彩吹塑纸剪制工艺,经过3000万刀的精细裁剪与粘贴而成。”
今年春节期间,一年一度的武侯祠成都大庙会盛况空前,日均接待观众量超过10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除了三国主题灯组以外,大庙会上还推出“游喜神方”等民俗活动及川剧变脸、吐火等川味十足的表演。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年味“拉满”,点燃了观众的热情。
传统与现代交融展现新风貌
首个“非遗版”春节里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展示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彰显了当下中国不断创新创造的生机与活力。
非遗保护专家、四川大学教授李锦表示,中国的舞龙舞狮、年画、灯会、庙会等民俗活动传承千年至今生生不息。这些活动通过仪式化的表达,有效传递出中国文化的连续性与历史的厚重感。“春节”申遗成功后全国各地推出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可以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保护力度,展示传统文化在当下的生机与活力。此外,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各具特色,这恰好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多元性、社会包容性以及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窗口。
记者在多家海内外社交平台上看到,不少外国网友对四川自贡灯会以及全国各地的舞龙舞狮等春节庆祝活动赞不绝口,“这是五千年积淀的文明的绽放”“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从中国人一张张喜气洋洋的脸上,有外国网友感受到“他们一定很幸福”“我很羡慕他们开心的样子”。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的非遗年并非固守传统。非遗文创、无人机表演等创新,让传统与现代融合,展示出既尊重传统又拥抱变革的时代形象。
在乐山,3000架无人机在夜空中组成巍峨壮观的乐山大佛,金光熠熠的十方普贤、腾空而起的金色巨龙等形象,带来一场科技、文化与艺术相融的视觉盛宴,让游客感受到四川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自贡灯会现场,仿真恐龙威风亮相,现场还有AI互动等多种玩法,让不少游客感叹“没想到传统灯会如今变得这么炫酷”。
李锦表示,中国春节习俗之所以醇厚绵长,关键在于文化的传承并非一成不变。“未来我们既要发掘和展示春节传统文化的更多内涵,让世界认识中国。同时,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创新传承方式,让春节文化生生不息。”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晓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