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曹英■吕孜蓉

人间烟火气,最是春节时。随着首个“非遗版”春节的到来,数百项热闹喜庆的非遗贺新春活动在山西省各地举办,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

舞狮、秧歌、情景剧、赏灯、赶大集……蛇年春节期间,一场场精彩纷呈的非遗文化盛宴在山西省朔州市轮番上演,点燃朔州人民以及外来游客的热情。

非遗里的年

朔州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挖本地非遗资源,在新春佳节期间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活动。

在桑干河文旅新天地非遗展厅内,剪纸、雕刻、蛋雕面塑、泥塑、烙画景泰蓝、陶瓷……众多非遗作品惊艳亮相,一针、一线、一剪、一捏、一刻、一凿间都藏着对春节的美好愿景,朔州市工艺美术(非遗)展览展示活动精心设置了展览、交易、洽谈三大板块,邀请朔州市省级工美大师、省级传统工美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市级工美大师、市级非遗传承人为非遗年增添韵味。

此外,民俗展演、电影展映、亲子乐园等活动也精彩纷呈。“这几天好剧不断,大家在节日期间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观众霍嫣菁说道。

在传统文化中,蛇象征智慧、机智与聪明,香包又是中国特色民俗文化的代表符号。为更好地传承非遗技艺,山阴县发挥传承人、合作社“传、帮、带”作用,不断打造新产品,延伸特色香文化产业,朔州市山阴县众福缘农副产品手工加工专业合作社组织绣娘精心制作了一系列蕴含吉祥寓意的蛇元素香包绣品,为蛇年增添了文化韵味。

民俗中的节

在朔州,过年的民俗有很多,赶大集、蒸花馍、炸“三道”等,一直延续传承至今。其中,炸“三道”可谓是很多人记忆中最有“甜味”的一项。

朔州炸“三道”,不仅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承载着几代人的美食记忆。在朔州市区的一家饭店内,操作台前面点师傅正全神贯注地制作极具地方特色的美食——“三道”,面团在他掌心翻滚、折叠。

据店内的面点师刘师傅介绍,炸“三道”是个技术活。要用胡麻油,等油温达到七成熟时,将准备好的“三道”下锅,每一锅大概需要炸15分钟,表面炸至金黄,便可出锅。

此外,年货大集也是朔州民俗的一大特色。随着春节临近,人们购买年货的需求增加,“阴”有“晋”有2025山阴县年货大集热闹开幕。当地县政府通过整合优质资源打造了“一站式”消费场景,为市民带来一场喜迎新春的购物盛宴。

本次年货大集共设置87个销售展位,汇集山阴花馍、广武杏茶等众多山阴特色产品。此外,此次年货大集还积极拓展线上渠道,电商主播们在现场进行直播,人们通过手机也能选购到心仪的山阴好物。

据了解,1月23日,朔州市还举行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暨2025文旅消费促进季系列活动,吸引了62家品牌展商参展,展品涵盖了市区各品牌企业、老字号企业的特色产品,以及上百种名优特产。

年节里的非遗民俗秀

当非遗遇上民俗,春节就焕发了别样的光彩。位于右玉县杀虎口风景名胜区的马营河村被誉为“西口古道第一村”,传统技艺与民间习俗的相互交融,让这里的年味儿愈发醇厚。

“重温西口情·打卡马营河”情景剧火热上演,30多名村民自编自演,从腊月十六持续到正月十六。该情景剧既有传统的民间艺术,又有现代的时尚元素,不仅成为了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成功激活了乡村冬季旅游的“冷资源”,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据悉,活动期间还进行了农产品展销、非遗文化展演、布艺展出,以此推广民俗活动,带动乡村旅游。

此外,“古建+非遗”模式爆火。假期期间,朔州应县木塔景区以应县非遗民俗闹红火为主题,热闹非凡的扭秧歌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耍孩儿演出等独具地方特色,迎来客流高峰,游客接待量达到了11.1万人,同比增长14.5%,创历史新高。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