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银发旅游需求的带动下,旅游市场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 2月15日16时50分,一列“开往春天的熊猫专列”银发旅游列车,从成都西站始发前往贵州安顺站,满载200余名旅客,开启春日赏花之旅。
▲泸沽湖
根据全国老龄委数据,银发旅游人数已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20%以上,老年旅游正在从小众市场向主流市场转型。相关机构调研发布的《2024年中国银龄旅游专题报告》显示,17.6%的中老年群体每年旅游3次及以上,40.8%的中老年人每年旅游一到两次。
事实上,除了开行银发旅游专列外,成都部分旅行社还与老年大学合作,新开发出“摄影游学课”“非遗游学课”等实地体验式旅游,“去现场,找到景,拍下它。”成都市老年大学摄影老师万志航表示,就在去年11月,他带着班里的20多名老年大学学生去了一趟泸沽湖,用镜头记录下湖上的日出日落。
老年大学学生:
行程安排遵循老人需求,主打一个“慢”
这种针对银发一族的旅游形式,较好地满足了老年群体休闲度假与实践体验的共同需求。
“我作为老师,负责教学生们如何寻找摄影的最佳角度、如何进行画面构图、如何去调试光圈、焦距等。而日常行程、住宿、饮食等安排,都是由合作的旅行社负责。分工明确,效率更高。”万志航称。
教师的教学更加多维度,学生的兴趣也更浓厚。参加过摄影游学课程的李海红今年已经65岁,她表示,“去泸沽湖摄影是7天的行程。和普通的旅游团不一样,主打一个‘慢’。”
▲学员在拍摄中
根据她的回忆,到了泸沽湖,比如去了大洛水、小洛水,导游会讲解它们的历史故事、景点特色等。“随后,教摄影课的老师就会指导我们找到一个拍摄角度,开始手把手教我们针对不同的光照时,怎么调节光圈和焦距等。”
李海红表示,好的作品可能就在一瞬间,而等待这一瞬间的过程却很漫长。“一般的旅行团导游都会说,‘我们两个小时后集合’‘我们马上去下一个景点,大家快一点’……但摄影团完全不一样,是导游跟着我们的需求安排时间。因为一个日落镜头,我可能要等一个小时,因为等一朵合适形状的云倒映在湖面,可能要30分钟,规定时间?怎么可能。”
李海红认为,这是一种很轻松,且愉悦的体验。虽有7天,但景点不密集,每一名参与者都能享受慢时光,都能寻找到自己喜欢的景色,拍摄下来。
导游:
除了减轻旅游强度
更要关注老年人心理的细微变化
制定符合老年旅游团特点和需求的行程安排,是如今带团导游优先考虑的问题。
有过多次带老年团出行经历的导游李宝国认为,老年游客出行,不同于年轻人,我们在安排行程时,会适当减轻强度。“通常安排3-7天比较合理。按我的经验,旅游行程的前半部分,往往老年游客兴趣强烈,行动力很强,非常听导游安排。到了后半程,往往会以各种理由,要求取消部分景点。”
李宝国表示,导游在规划行程时,会拉长单个景点的游玩时间,让每名老年游客都有足够时间或休息、或赏景。
▲老年大学学生在写感悟
“减少行程强度只是老年旅游团的一部分特别,其次,在带这类团时,需要时刻关注团内成员的心理变化。”李宝国称,老年游客的心理依赖性极强,当团内有熟人时,他们习惯集体行动,“如一起上厕所、一起拍照、一起逛景区商店等。”
当团内没有熟人时,他们更愿意紧跟导游的安排,“假如导游说下午4点集合,他们可能下午3点45分就到集合点。或者导游说2小时后集合,结果1小时就不逛了,宁愿用剩下的1小时和导游聊天。”
李宝国表示,不少有类似行为的老年游客会表示更信任导游、或认为导游更有亲和力,“实际上,我认为,这是心理依赖的映射。作为导游,了解一些心理学、学习一些心理学,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李宝国说:“带老年团的导游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具备专业的老年人突发疾病时的急救处理能力,如心肺复苏、AED使用等,这些也是最基础的技能。”
旅行社:
持续开发适老化、体验式旅游产品
“非遗课”成热门
随着铁路网络完善及适老化设施升级,银发旅游正成为文旅市场新蓝海。根据全国老龄委数据,目前,银发旅游人数已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20%以上,老年旅游正在从小众市场向主流市场转型。在需求驱动下,旅行社如何持续创新?
作为与老年大学合作的旅行社,四川上航假期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陈朝阳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在和老年大学合作的产品上,除了去泸沽湖拍摄风景外,也会和校方合作,安排学员去雅安的石棉县参观彝族聚居区,拍摄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老年大学还有一门课程是‘旅游地理’,校方与我们合作,带着学生们去自贡的井盐博物馆,亲身体验食盐是如何走上餐桌的,此外,还有蜀锦纺织体验、去年画村体验制作年画等,都是‘非遗课程’的一部分。”
▲学员在参与实践活动
陈朝阳还表示,随着老年群体文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老年游市场的消费也在不断地提高。老年游市场正在从传统度假模式向度假+旅居、度假+颐养、度假+文化转变。面对潜力巨大的银发文旅市场,公司计划打造更多适合老年人的旅游产品,让更多老年人畅享“诗和远方”。
红星新闻记者 胡谦 图据受访者
编辑 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