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启动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工作,首批选定湖北、浙江、山东、黑龙江、安徽等省份作为试点,旨在将研学旅游基地打造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各地结合自身文化特色和资源,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研学旅游基地,通过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多元的业态创新,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湖北武汉柏泉茶园:
茶文化浸润少年心

茶到汉口盛,汉口因茶兴。1861年汉口开埠,湖北武汉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茶叶贸易集散中心,让汉口享有“东方茶港”的美誉。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茶园以武汉市“万里茶道”申遗为契机,抓住湖北省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机遇,通过场景化教学、跨学科融合、国际化传播三大创新举措,开辟了研学旅游助力文化传承创新的新范式。

柏泉茶源自唐代金台寺(现景德寺)寺院禅茶,自1963年开始规模种植,是武汉本地珍稀老茶园,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随着时代发展,大批茶农进城务工,柏泉绿茶曾一度走向没落。

近年来,武汉市坚持把茶产业作为特色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以研学旅游为重要载体,不断推进茶文旅融合,柏泉茶园通过与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引进青年文创团队实施“柏泉茶场复兴计划”,与武汉学知研学旅行服务有限公司共建“柏泉有茶”研学基地,实现了从单一的种茶制茶逐渐过渡到茶研创、茶文创、茶生活、茶空间的全产业链输出,让茶道遗产看得到、茶道故事讲得好、文化产品摸得着、文创纪念品带得走、历史文化留得下。

“柏泉有茶”研学基地瞄准青少年核心素养培育需求,推出“非遗守护人计划”研学课程体系,构建“实践认知+文化浸润”双轮驱动模式。在600亩生态茶园中,研学参与者身着传统茶服,沿袭古法,完成从采摘到炒青技艺实操等完整工艺流程,在指尖触摸中感知非遗温度。文化课堂创新采用“茶经解码”互动教学法,将陆羽《茶经》典籍与苏轼《汲江煎茶》等30余首经典诗词转化为情境剧本,参与者通过角色扮演、诗词接龙等方式,在文学、历史、美学的跨学科碰撞中理解茶道精髓。


▲孩子们在柏泉茶园体验茶文化 武汉学知研学旅行服务有限公司供图

依托“高校+基地”校企合作模式,该基地成功开发了“茶语无界”国际研学项目。来自世界各国的在华留学生,通过“五感体验教学法”,在采茶山歌学唱、宋代点茶技艺复原、茶礼情景模拟等环节中深度感知中国文化。基地还创新设计了“文化信使”培育计划,为结业学员提供定制版非遗茶礼盒与双语文化手册。至今已有23名毕业留学生回到本国后组建了茶文化社团,实现了从体验到传播的闭环。

针对“沉浸式社交”的需求,“柏泉有茶”研学基地精心打造了周末“微研学”产品矩阵,不断拓展茶文化的传播渠道;开展了茶叶扎染、茶皂制作等手工艺工坊活动,成功孵化出“二十四节气茶染丝巾”等热门文创产品。此外,基地还开设了跨界主题讲座,如“茶与宋代美学”“茶叶中的化学密码”等,让人们通过学习,领略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发起的“我的茶旅Vlog”挑战赛也获得成功,相关短视频播放量突破500万次。

凭借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丰富的体验活动,柏泉茶园成功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形成一个“文化体验—社交传播—消费拉动”的良性循环。2024年,报名“柏泉有茶”茶文化研学旅游课程的游客超2万人次。至今,该课程已累计收到近百场活动的预约,成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

浙江宁波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
打造古建研学新体验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作为江南地区北宋木结构建筑的杰出代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巧绝伦的榫卯技艺,吸引了很多传统文化爱好者。2018年,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成功获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借助本次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契机,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通过精准市场定位、盘活内外资源、开发优质课程、“线上+线下”营销等系列举措,提质增效,不断探索研学基地文旅融合新路径。

在研学课程开发方面,该基地精心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研学旅游课程,如“古建文化探索”“百鸟争鸣,灵动古建”“匠心遗珍——走进砖雕的世界”“木构智慧,小小木匠下江南”,初步构建了博物馆研学体系框架。其中,核心课程“保国寺古建之旅”不仅荣获了浙江省首届(2015年度)博物馆十佳青少年教育项目、浙江省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精品课程一等奖,还代表浙江省在全国博物馆教案评选中脱颖而出,荣获2015—2017年度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优秀案例推介展示活动“优秀”教学设计奖项。


▲ 青少年在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参加研学旅游活动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供图

同时,该基地还通过馆校联动,打造“共建共享”新模式。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凭借面积2万余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和28.8公顷的生态资源,成功创建多个流动研学课堂。同时,积极推进与学校的合作,在宁波市青少年绿色学校建设了一座面积200余平方米的“匠·木构建筑文化教学体验馆”,与10余所中小学校签约开展流动课堂项目,实现了多方联动与资源共享,推动了多元发展模式的形成。

为激活“第二课堂”,该基地融合传统营造技艺与青少年劳动教育,研发推广斗拱模型等教具,让参与者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有效提升实践能力。

除了开发线下研学教材《博悟之旅》《走进保国寺》《保国寺研学手册》外,该基地还着力推进常态化线上教学资源共享,打造“云上课堂”新平台。通过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开发“研学小程序”,推出《发现保国寺》《印象保国寺》系列教学视频,并在“浙江中小学生综合实践网”等教育部门网站上线基地在线研学课程,拓展了研学体验的广度、深度和宽度。

秉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研学工作理念,该基地积极推动遗产实物与增强现实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运用数字化建模技术,让研学参与者直观感受其精妙之处。同时,通过沉浸式影厅,生动展现传统古建文化以及技艺交流传承的历史脉络,使孩子们仿佛置身历史长河之中。此外,在数字应用中融入游戏化人机互动,参与者可以亲自拼搭“拼合柱”“斗拱”等古建构件,在互动中增强实践体验,在研学过程中获得更为直观、深刻的感受。

近年来,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发展成果显著,累计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不仅是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建筑系的校外实践基地,还与相关学校合作,邀请德国、法国、韩国等10余个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地区的数千名中外学子,共同开展了数千次研学旅游活动,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阵地。

山东邹城孟庙孟府景区:
儒学课堂传文脉

在山东省邹城市孟庙孟府景区亚圣殿前,一群身着汉服的“小儒士”整齐划一地诵读着孟子的经典名句,献上鲜花、鞠躬致敬。

这群小学生来自北京,在学校的组织下前来研学儒家文化。他们参观了孟庙孟府景区,深入体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孟府习儒馆内,孩子们端坐听讲,聆听师长的教诲,亲身体验了拜师礼、开笔礼等传统仪式。他们为父母和老师敬茶、行礼,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和热爱。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研学经历,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孟府孟庙景区举办的研学旅游活动 孟府孟庙景区供图

孟庙孟府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千年亚圣文脉,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依托其宏大的古建群落、珍贵的文物典藏和深厚的儒学底蕴,在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中,该基地着力打造“孟子修学游”品牌,年均接待研学游客逾10万人次,让青少年在“行走的课堂”中读懂中国、传承文明。

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该基地精心构建文化体验立体场景。通过系统梳理孟子思想等核心资源,构建起“现场教学+情境体验+实践养成”三维研学课程体系。同时,精心打造“孟母断机”家风教育场、“亚圣殿”儒学溯源场、“孟府大堂”政德教育场、“感恩堂”孝道传承场四大核心现场教学点。此外,创新开发习儒馆、赐书楼两大沉浸式研学体验空间。通过“礼乐教化、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让典籍中的文字化作可触可感的生命教育。

该基地还打造“年龄分层+主题定制”研学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开设了丰富的研学实践课程,推出多种形式的主题研学,将传统文化、传统礼仪、传统手工体验相融合,推出“孟子的成长之道”“孟子的修身之道”“孟子的浩然之气”“‘生生之学’孟府国医文化”“三孟古建之美”“重走孟母三迁路 回报父母养育恩”6条特色研学旅游线路,构建起贯通德育、智育、美育的立体研学课程网络。

近年来,该基地联合有关部门创新推出《邹鲁游孟记》数字科普项目,通过数字技术,让孟母教子、孟子周游等历史场景跃然眼前,将孟母教子、孟子游学等故事转化为互动式研学,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

黑龙江穆棱孤榆树村:
抗联精神照亮红色研学之旅

在黑龙江省穆棱市下城子镇孤榆树村,东北抗联精神代代相传,红色旅游日益红火,乡村发展充满活力。孤榆树村曾是东北抗联第二路军、第四路军、第五路军的密营地。当年,东北抗联战士曾在此设立密营,并以此为根据地对日军控制的据点、交通线进行破袭作战。2017年9月,以“重走抗联路”为主题的东北抗联密营教育基地在孤榆树村全面落成开放,形成了重走抗联路景区、郝家大车店景区,以及东北抗联第二路、第四路、第五路军纪念馆等“八区一馆”格局。以红色文化为魂、以研学活动为径,孤榆树村构建起集参观、教育、旅游于一体的红色文化研学旅游基地,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到孤榆树东北抗联密营教育基地,穿抗联服、吃抗联餐、走抗联路、唱抗联歌、听抗联故事……为深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该基地与高校及研究机构展开深度合作,研发了包括“东北抗联十四年历史”“歌声中的红色记忆”“红色家书行动”等20余门特色研学课程,构建了“红色+X”研学课程体系。通过重走抗联路、参观抗联旧址及聆听抗联故事,广大青少年能深入理解抗联精神的内涵。此外,抗联学堂定期举办历史讲座和文化研讨,为参与者提供深度学习与研究的平台,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历史责任感。2024年,该基地共接待了100余个研学旅游团队。其中,包括3批来自俄罗斯的境外研学团队,提升了红色研学目的地的品牌影响力。


▲研学旅游团队参观孤榆树村 孤榆树东北抗联密营教育基地供图

该基地还整合研学资源,打造红色文旅新生态。通过采用“研学+X”的多元模式,与周边多处研学旅游基地实现联动,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研学旅游网络。这种协同合作不仅让研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还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2万元提升至2.7万元,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壮大,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通过采取“基地引领、支部带动、村民参与”的模式,孤榆树村走出了一条红色文旅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红色文化旅游特色商品、主题民宿、抗联主题餐饮等产业链的延伸,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据了解,通过场景还原、课程创新、资源整合,孤榆树村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红色文旅发展模式,年均接待游客5万人次。未来,孤榆树村将继续以红色文化为引领,以研学旅游为载体,让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安徽黄山呈坎景区:
感受徽州民俗韵味

日前,“盛世徽州·年味呈坎——就在呈坎过大年”活动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景区举办,再现千年前的社戏场景。丰富多彩的年味产品和民俗表演将喜迎新春的氛围拉满,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当地的民俗韵味。

远处青山环绕,近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呈坎村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被宋代理学家朱熹赞誉为“江南第一村”,拥有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古建筑150多处,拥有宝纶阁和48幢古建筑群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今年春节期间,该村依托呈坎研学基地开展的“盛世徽州·年味呈坎——就在呈坎过大年”活动掀起文旅热潮。据统计,春节假期期间,当地累计接待游客14.2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5%,实现旅游总收入696.17万元。

在永兴湖畔的平安坎,游客体验过坎文化,参与新年祈福活动。“过坎有鱼(余),平安得福”蕴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书法家在现场挥毫泼墨,为游客免费书写满载节日祝福的定制春联。此外,在热闹喜庆的呈坎年味“吉”市上,民宿业主、非遗传承人以及民间艺人纷纷“上阵”,让游客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品尝地道的徽州美食。在永兴湖、天地坛等地,充满呈坎特色的民俗演绎活动轮番上演,游客围坐在10余张八仙桌旁,欣赏精彩表演和美景。


▲在呈坎景区感受徽文化的研学旅游团队 呈坎景区供图

当天,汪满田鱼灯、瞻淇鱼灯在古村灿烂灯火的映衬下轮番交替舞动,唯美浪漫,游客争相“打卡”拍照,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据了解,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呈坎研学基地相继开发了非遗民俗、徽派建筑、农耕文化等系列研学课程。其中,呈坎的鱼灯制作与表演成为春节期间备受欢迎的研学新体验。这一拥有600年历史的徽州独特非遗与民俗文化,被生动地展现在青少年眼前。老艺人怀着对鱼灯制作的深厚感情和使命感,主动承担传承重任,耐心引领年轻一代参与鱼灯制作。现代科技手段也被巧妙运用于非遗鱼灯的改良中,选用新型轻质材料,让鱼灯更加轻便灵活,便于舞动;在灯光效果上,引入LED等现代元素,通过巧妙设计,让鱼灯在夜晚呈现出五彩斑斓、变幻莫测的光影效果。此外,该基地还以徽派建筑的榫卯结构为基础,开发了“古建筑营造技艺”课程。同时,以徽文化为主题设计的木雕、竹雕、撕纸等徽州“非遗九绝”研学课程也广受好评。

“盛世徽州·年味呈坎——就在呈坎过大年”活动开展后,线上、线下人气火爆,大批青少年前来感受与学习徽文化,收获了不一样的年味体验。

(文字由本报实习记者王伟杰整理)

2025年2月19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走进研学旅游基地 体验文化之旅》


责编:张海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