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离谱了。

这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

某网友想买一张从大阪到香港的机票。

最初搜的价格是“4309”。

谁知,他在社交平台上连骂了好几天:

“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

等到再次搜索时,机票价格竟然降到了“1903”。


本以为这帖子要么是段子,要么是骗子。

毕竟,“骂手机,机票就能降价”的魔幻程度堪比“相信天上掉馅饼”。

但让十点君大跌眼镜的是:

评论区有1.2w的网友加入了“骂机票”的阵营。

清一色地用着同一套话术:

“不去了,机票涨了那么多,亏我那么信任你。

天天看天天涨,辜负了我对你的期待。”

似乎每个人都相信:

只要坚持pua手机,机票就能降价。

这不是个例。

在某书平台上还能搜到很多相似的帖子,

其中有的帖子评论数甚至破了3w。


出于好奇,我研究了下这场“奇观”背后的真实原因。

随后才明白:

原来,这是网友们反抗“大数据杀熟”的新法子。


“大数据杀熟”,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

大数据会根据我们的上网浏览记录、消费记录、使用设备等等,来为我们打标签,然后“见人下菜碟”:

老板推贵的,打工人推便宜的;

上班族推贵的,学生党推便宜的;

老客户推贵的,新客户推便宜的。

这不仅适用于买机票。

也适用于订酒店、网购、团购、外卖、打车等所有需要用到app的消费行为。

但不同于线下杀熟,还能找老板理论。

大数据杀熟,我们只能吃哑巴亏——因为举证太难了!

毕竟,没人说得清大数据是怎么运作的。

所以很难拿出决定性证据,更多是“感觉被坑了”。

因此每当投诉时,客服总能用最温柔的语气,说出最气人的话:

“价格变动由多种因素导致,不存在杀熟。”


图源@黑猫投诉

既然“正道”走不通,网友们只好各出奇招。

一部分人致力于为自己塑造“穷鬼人设”:

要么在各大社交平台的评论区留言“最近好穷哦”“xx太贵了,买不起”;

要么在购物平台反复搜索“9.9连衣裙”“工厂尾单”“便宜袜子”等关键词,并多次添加低价商品到购物车。

他们坚信:

通过修改上网痕迹,可以反向驯化大数据把自己标记为“穷人”,也能顺势收到更低价的商品推荐。


而另一部分人则更喜欢当“渣男”:

用一种“养鱼”的心态,交替使用不同的外卖平台或购物平台,甚至一个不高兴就直接卸载。

企图向大数据表达:

“你随时可能失去我。

如果识相,最好多发点优惠券给我。”

还有不少人干脆和大数据玩起了“躲猫猫”:

统一把社交平台上的头像换成一只粉色小恐龙,并修改网名为momo。

“如果网上有一堆同名同头像的人,大数据就分不清到底谁是谁,自然就无法追踪上网痕迹了。”


不得不佩服网友们的“奇思妙想”。

即便大数据“店大欺客”,依然想尽办法和它斗智斗勇,抗争到底。

绝不忍气吞声。

但话说回来:

这些办法真的有用吗?

网友芒果的经历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前段时间我打算买机票,在网上连骂一周。

机票竟然从700涨到1200,吓得我赶紧下单。

生怕再等下去就真买不起了。

经过这次,我算是明白了:

‘在网上哭穷’和去寺庙拜拜一样,都是玄学。

有人灵验,有人落空。

正如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陈志所说:

“在手机上反复评论,其实不会改变算法的决策。”


看到这里,必然有人要嘲笑前文网友们的异想天开。

但也别怪大家剑走偏锋。

毕竟,如今的大数据实在是欺人太甚了:

同样是打车,苹果手机总是比安卓手机的价格更贵,折扣更低;

打车频率高的人比频率低的人价格更贵;


在同个平台同个店铺网购破壁机,妻子的账号比丈夫的账号要贵10块;

两人同时团购优惠套餐,依然是妻子手机里的价格更贵;


公司组织团建,同一时间,同一平台查询同一家酒店的价格,唯独老板手机里的价格比别人贵了300元;

外出旅行买机票,没买前,每天都在涨价,买票后,迅速降价700元;


在购物平台买同一款乳液时,会员价竟然比非会员价贵了260元;


定同个平台同家店的外卖,两台手机差价好几块,假如退出去再点进来,价格又加了好几块。


你们看,大数据杀熟已经全方位渗透进我们的“吃穿住行”中。

当真防不胜防。

更可怕的是,大数据疑似还会用手机“监听”我们的对话:

“和老公聊天说要买空调,结果一打开手机就被推荐空调了。”

“白天刚和朋友说想去杭州旅行,晚上机票就涨价了。”

“和爸妈电话时提到了婴儿用品,转头就被电商平台推荐了母婴广告。”

以上种种,绝非空穴来风。

根据北京市消协2022年发布的“大数据杀熟”调查报告显示:

86.91%的受访者认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在提及的诸多案例中,基本都逃不开以下3条规律:

1)根据用户的“新”“老”差别对待。

大数据有一种“吃里扒外”的心态。

既然老用户铁定会为平台花钱,那就无须费任何精力维护。

相反,因为害怕新人流失,所以得多发优惠券,又或者调低定价。

毕竟,“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

2)根据设备不同定价。

正如前文所说。

苹果手机用户在大数据眼里都是有钱人。

因此,对有钱人多收钱“天经地义”。

对身为“穷人”的安卓手机用户,自然要少收钱,以示“慈悲”。

3)根据消费频率高低定价

越常消费的人,往往消费能力更强,对固定平台的依赖性越高。

更少多方比价,也更少消费前还深思熟虑。

所以啊,大数据就耍了个心眼:

“偷偷给常消费的人加价,赌你看不出来。”


你们感觉到了吗?

大数据就像是在生活中为我们布下天罗地网。

任凭我们再精明谨慎,也架不住被处心积虑地“暗害”。

以前总以为是钱难赚,才导致生活变得紧巴巴的。

如今看来,也因为无意间做了大数据的“韭菜”,谁知道花了多少冤枉钱?

你们说,这怎么可能不生气呢?


毋庸置疑。

“大数据杀熟”绝对是违法行为。

从去年7月起,《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已经正式实行。

其中明确规定了:

“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设置不同的价格。”

11月,中央网信办又一次提出:

“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

并联合多部门开展了专项行动,意图根治“大数据杀熟”。

这些都是好兆头。

毕竟,单靠我们消费者的反抗,终究是杯水车薪。

还是需要消费者和相关监管部门联手,才能根治问题。


目前,“革命”尚未成功。

因此十点君准备了几条建议,希望能给到大家更多帮助。

可以先点赞收藏,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看。

给消费者:

1)树立“价格敏感”人设

在购物时,对价格变化更加的敏感,只在价格低时下单。

这样时间长了,算法就能识别出我们对价格的敏感性,从而推送更优惠的价格。

2)养成多平台比价习惯

可以定期对比不同平台价格,观察价格波动或差异,寻找最佳的购物时机。

3)利用促销活动

多关注平台的各类促销活动和优惠券,只在折扣最优时购买。

4)同平台交换使用多个账号

可以通过注册新账号,获取新客户优惠。

又或者利用亲友的闲置账号,查看是否有更多的优惠。

5)注重隐私保护

养成定期清理消费记录和浏览记录的习惯,减少平台对我们消费行为的跟踪。

注册新平台时,谨慎授权个人信息,避免被平台收集数据。


除此之外,也希望监管部门能加快推进以下几项措施,进一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1)降低消费者维权门槛

建立消费者集体诉讼机制,探索小额争议快速处理程序。

2)完善法律明细

进一步细化“大数据杀熟”的判定标准,方便消费者维权。

3)推动算法透明化

要求平台公开定价模型的核心参数,并允许用户关闭个性化推荐功能。

4)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对商家的定价行为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并查处违规操作。

大数据本是工具,无好坏之分。

唯有到了昧良心的黑心平台手中,才会变成伤害我们的利刃。

希望通过我们和相关监管部门的上下联手,能尽快整治黑心商人,还大家一个安心的消费环境。

点个吧,祝愿每个消费者在未来都不再被背刺。

你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吗?又是如何解决的呢?欢迎来评论区大家一起聊聊~

参考资料:

1、极昼工作室:《一万条骂机票的留言,试图打败大数据》

2、刺猬公社:《靠发疯反击大数据杀熟,是爽文还是幻想?》

3、南方人物周刊:《对手机喊穷,商品价格能便宜一半?》

作者 | 肖肖,心里有人烟,笔下才有眷恋。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