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才会让一个街头艺人有机会被看见,被认可?
春节假期刚过,法国人托马发来微信,噱头很好地表示自己这是错峰拜年。
彼此搬来网上流行的祝福语互祝过后,他说起年前的一件事,一件让他大受震撼的事。“听我说,你没在现场经历这种场面真的太可惜了。”原来,他前一阵被朋友带去文化广场看了《巴黎圣母院》的原版音乐剧。“剧终,全场观众在主演的带领下进行了大合唱,唱的是法语!你能想象吗?天哪,我发誓,当时自己全身都起了鸡皮疙瘩。你们上海人真的,太不可思议了!”
这让我想到今年两会上遇到昔日的少儿节目主持人“四眼哥哥”王勇,如今任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和市政协常委的他恰也讲起过这一幕。当时大家谈到过去的2024年,都不约而同感叹,真是各类演出爆棚的一年啊!
“是啊,法国音乐剧有自己的乐迷,德国音乐剧也有自己的乐迷。”他于是提到上海观众的法语大合唱,和同一个场地去年早些时候上演的《伊丽莎白》,当时也是全城轰动。“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文明程度最好的体现就在于,这个都市当中每一类人的需求都能够一一被满足。”“四眼哥哥”向我们强调,“而不是只有主流人群的需求才能被满足。”
想想确实,虽然过去一年里上海演出市场上最大的声势是张学友和刘德华们制造的,当然还有柏林爱乐乐团,但小众乐迷群体也有自己的盼头,也得以一飨音乐味蕾。
托马分享完自己的经历后,我也向他描述了自己的“鸡皮疙瘩”时刻。
这是今年一月,朋友请我去艺海剧院看了场意想不到的演唱会。开演唱会的歌手罗小罗,早先是静安公园门口的街头艺人,当然现在还在唱,但他的舞台早已不再限于静安公园门口那片方寸之地。
罗小罗的粉丝里绝大多数是爷叔和阿姨,他们从公园门口、从大悦城的摩天轮下、从天安千树的台阶上一路跟随他走进了演唱会现场。
我听的这一场,是为了纪念他来上海打拼整20年举办的。他为演唱会找了一些嘉宾,比如由视障者组成的“不靠谱乐队”。第一个登场的嘉宾是上海滩第一把吉他、老早“铁玉兰”的吉他手周紫峰。罗小罗对观众说,这是自己的职业引路人。
我听这个老哥讲过自己当年发现罗小罗的故事,真是笑得肚皮痛。当时是在一个音乐节现场的市集上,一个电瓶车摊主找了当年默默无闻的罗小罗在边上唱歌招揽生意。周紫峰表演间隙去买咖啡的时候听到他的声音,一下被惊到了。“就像一个长得和林青霞一模一样的女人,住在你家隔壁。你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她就是住你隔壁。你天天出去倒马桶的时候就对着她横看竖看,穷看八看,想法老多的。就像罗小罗,唱得这么好,怎么会在一个摊头上唱啦?”
然后,老哥给他介绍了上海有名的驻唱场子。当然,罗小罗最后火起来是通过个人的社交平台。
20年,其实是一个细思极恐的数字。罗小罗在上海奋斗了20年,出名却是这两年的事。但之前那些岁月,是否就是白白流走的?全无意义的?
演唱会上,阿姨们“罗小罗,我爱你”的喊声此起彼伏,每次有人喊完都会引来全场笑声。原来上了点年纪的人表达起自己的感情来倒是毫不遮掩。那些平时不太被关注的群体,在这里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我听着阿姨爷叔们的全场大合唱,也有一种鸡皮疙瘩起来的感觉。因为想到这事大概率只会发生在上海,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才会让一个街头艺人有机会被看见,被认可?
散场,我拦下几个恋恋不舍的阿姨爷叔。有广东爷叔,这天特意“打飞的”来上海,就为了来听罗小罗的演唱会。他激情澎湃,“罗小罗是我们所有打拼的人共同的榜样!”
一个身披华丽毛皮大衣的阿姨说,自己长居毛里求斯,这次休假回上海,正好来看喜欢了很久的罗小罗。待问她毛里求斯也能听到罗小罗的歌呀?转念一想这无疑是个问题,这个世界早已不是用距离来衡量、划定的了。但细想想还是神奇,一个人的歌声如何就能够跨越半个地球,直抵一个生活在毛里求斯的人的心底?!
白痴
听完我的故事,微信那头的法国人发出几句赞叹。我相信,那个晚上走出艺海剧院的人们内心的幸福感和听完《巴黎圣母院》法语大合唱的托马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