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封邀请函出现在我的工作邮箱时,我一头雾水:“诚邀您莅临新加坡,参加Coldplay酷玩乐队全新MV亚洲首映礼。特此提醒:乐队本人不会出席。”为什么是新加坡?为什么非得飞六小时去观看一支三分钟的MV?若不是发件人的邮箱后缀是华纳音乐的官方域名,我几乎怀疑这是不是某种新型的网络诈骗。
提到新加坡,或许会想到”花园城市”、“金融枢纽”、甚至“罚单之城”这样调侃式的标签。然而,新加坡似乎正在悄悄更新“人设”,努力变成一个更酷的小孩。这座一边用ERP系统计算着青年文化的边际成本,一边靠泰勒·斯威夫特世界巡回演唱会狂揽21亿经济效益的城市,正在重新定义”文化GDP”。早在1999年,新加坡政府便意识到,艺术与文化在推进城市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跨越中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推出了“文艺复兴城市”计划,力图一改“文化荒漠”的尴尬设定。
或许从樟宜机场不设人工海关、丝滑入境的那一刻起,新加坡的对外开放政策就变得具象化了。自1965年独立以后,李光耀的经济政策以高度开放与实用主义为核心,始终践行着出口导向的经济策略,这一点同样在文化领域上屡试不爽。
同年,全国通用语从马来语切换至英语,虽然曾经因“东拼西凑”成为一种新加坡独有的特色英语(Singlish),其初衷也是出于统一不同族群、拥抱国际化的目的。现在的新加坡年轻人显然“Speak Better English”,这一点在我前往活动现场,搭乘金沙酒店的高速电梯时也得到了印证:电梯里的潮男潮女嘻嘻哈哈地说着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我和同行人一度猜测他们来自韩国或者中国香港之类的(又是打破刻板印象的时刻)。经主持人介绍才知道,他们正是参演MV的当地青年们。
这种语言红利也塑造了新加坡年轻人吸收流行文化的方式,解码Billboard冠军单曲的歌词对新加坡的Z时代来说,完全没有我们做英语阅读理解这般困难。所以,欧美流行音乐被新加坡“盯上”也不足为奇了。
金沙酒店的观景台上,来自东亚各国的媒体操着各自口音的英语与同行交流着,尝试理解新加坡与Coldplay之间的联系究竟从何而来。我却和送餐阿姨用中文聊起了哪款无酒精的饮料更好喝。
二十年前华语流行乐坛出现了林俊杰这个名字。小时候的我弄了很久才明白,他的中文之好,原来是因为他来自一个把中文称为“Mandarin”的国家——新加坡。以他为主角的“非常新加坡”旅游宣传片仍历历在目,广告曲在嘴边还哼得出来。看来,新加坡的旅游宣传总是对流行歌手情有独钟。
二十年后的现在,泰勒·斯威夫特的“时代”巡回演唱会让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年轻人看到新加坡。“演唱会经济”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早已超越了商业的范畴,化作一场精妙的情感置换术,是“路人转粉”的艺术。歌迷对偶像的狂热、被音乐点燃的悸动,也在不知不觉间投射到了这座花园城市的天际线上,悄悄转移成了对狮城的好感度。
泰勒·斯威夫特的亚洲羁绊绝非偶然——其外婆早年旅居狮城十年,恰似在这位流行女帝的星轨中埋下文化基因的隐秘伏笔,亚洲从来不是欧美流行文化的飞地。狮城拒绝做文化流星,总理办公室的蓝图里皆是精密的文化引力计算:同年一月,在同一个体育馆同样举办六场演唱会的Coldplay,超过20万张门票一天内售罄。而我们将要看到的短片,也是在演唱会期间拍摄的。
为什么是Coldplay?
他们的音乐风格被称为“体育馆摇滚”(Stadium Rock),这种音乐形式早已超越了传统的演出空间和物理意义,音乐的场域成为了年轻人的“现代教堂”,而Coldplay的音乐正是这种仪式的精神载体——承载着宏大的叙事和充沛的情感。无论是高昂的鼓点还是深沉的旋律,Coldplay的每一首歌都能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提供完美的生活配乐。我所在的大学食堂里,每当《Viva La Vida》的前奏响起,大家都会停下手中的刀叉,数百人齐声把这首歌完成,仿佛是一场临时的集体精神仪式。平凡的瞬间变得神圣,简单却深刻,有一种直击心灵的感动。
在现场的一位泰国朋友点评道:“很少有欧美流行乐队还在宣扬积极乐观的正向能量了,所以我很喜欢。”Coldplay的音乐是自由的、无国界的,这种跨越年龄和性别界限的特质,恰好与新加坡的城市基因不谋而合——一个多元文化交融、开放包容的国际化都市。新加坡正是希望通过这样的音乐,将全球的目光吸引到这片土地上,让世界看到它的活力与魅力。
暮色沉入滨海湾,MV正片在日落后正式开始。活动的主持人是有近30w粉丝的本地主播Denise,用漂亮的英语问候大家“刚刚的日落有出片吗?有谁是搭乘MRT来的?是不是特别方便?”
正如我们猜想的那样,3分57秒的的影像浓缩着新加坡令人向往的时髦生活:彩色的组屋群后巷,被朋克青年自由涂鸦;樟宜机场雨漩涡下,网上结识的coser们浪漫接吻;寸头女孩甩手将可乐泼在了不礼貌的客人身上。Chris Martin在标志性的摩天轮下做着他的招牌动作:张开双臂,手舞足蹈。人呐,还是会被这熟悉的配方反复打动。
虽然被我戏称为“飞6小时待48小时看三分钟MV之旅”,这个别出心裁的安排,显然真正的巧思在剩下47小时57分钟的留白里。首映场选在滨海湾金沙酒店的露天平台,与鱼尾狮隔海相望。活动结束后,正好赶上滨海湾花园的灯光秀,和同行人为城市的整洁度连连赞叹;酒店位于新加坡河边,走几步就能看到克拉码头百年货仓改造的夜店群,背后是高楼林立的CBD。
新加坡的“酷”绝非因酷玩乐队的到访一锤定音,城市的酷,一定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决定的。像多数人的青春一样,在变得更酷的过程中,势必要放弃点什么,才能拥抱点什么。年轻人的喜好就像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一样捉摸不透,虽说天天下雨,我们也天天带伞,却显然有一种未雨绸缪、顺应趋势的紧绷感。而新加坡的“酷化”更像是情感晚熟的谢耳朵在被夺走初吻后的觉醒——一种旁人看来后知后觉,实则深思熟虑的转变。
从“说不完,玩不完”的新加坡,到“酷玩”的新加坡,我们还能期待更多。
撰文Labo
设计Geela
图片Anna Lee/Aloysius Lim via Warner Music Singapore
视频Cold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