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最近,一个生活在澳洲的小伙伴@练腿是刚需出门遛了个弯,出乎意料发现了一则令人垂涎欲滴的入侵物种警戒海报。

还入侵物种,这不就是大闸蟹吗??

没错,澳洲人束手无策的大闸蟹,依然在常年地困扰着他们...

评论区路过的我国网友看到澳洲官方的这则“寻物启事”两眼放光,估计大家都想起了香喷喷的各种大闸蟹做法,多到选择困难:



然而,了解澳洲这个常年惨遭多种外国物种强行入侵生态圈的国家的人都知道,物种入侵困扰,在这里是多么的严重和无解…

四面环海的澳洲最棘手的入侵物种,当属上面的“欧洲绿蟹”无疑。



欧洲绿蟹源自欧洲,身体发绿,个头不大,但性格凶猛,专挑海底的藻类植物、小型软体动物、蠕虫和细小的甲壳类动物食用,遇到饥荒时能同类自残互为食物,可谓为了生存不择手段之极致的怪兽物种。

自从被人为不小心带到了澳洲这个南半球国度后,欧洲绿蟹就在此处安然住了下来,在没有天敌的情况下天天海底自助餐,打遍澳洲海底无敌手。



没有天敌形成数量制约,欧洲绿蟹没花许久就在澳洲滨海泛滥成灾,并凭一己之力摧毁了滨海许多海洋食物链系统。

食物链底层的动植物被欧洲绿蟹吃干抹净,食物链相对上面的动物们都找不到食物,数量急剧下降。而缺乏食物链基层的海藻类植物更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系统后果。

这些年,澳洲人为了控制欧洲绿蟹的种群数量没少想办法。

他们派出科学家去欧洲绿蟹常出没的海岸进行调研,研究分析欧洲绿蟹的生长环境和行为习性,再委派生物学家培育针对欧洲绿蟹的生物病菌。



但生物病菌只能短时间控制欧洲绿蟹种群的数量,存活的欧洲绿蟹发展出抗体,并把抗病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它们一年产卵数量至多可达36万颗),没过几年欧洲绿蟹的数量就又恢复如初…



更多的时候,官方都只能依靠当地渔民和大众的力量,毕竟人多力量大。



他们会教育每位出海捕捞的渔民识别这种绿蟹,一旦发现就进行“干燥处理”,再不让它们有机会返回任何水道。

同时,他们也积极在社区内宣传欧洲绿蟹的长相,并督促居民们在水边活动时一旦发现欧洲绿蟹的存在照样处理。



一般来说,官方建议大家抓到蟹后进行人道主义杀死,再丢入干垃圾中、或者将蟹的尸体进行堆肥处理。



但毕竟欧洲绿蟹的数量惊人,还经常藏身于阴暗潮湿的岩石之下,蟹钳也是利器,人类不能轻易发现和抓捕。

所以,这么些年过去了,欧洲绿蟹的治理成效一直平平。

其实不仅在澳洲,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非欧洲地区,欧洲绿蟹的泛滥都让当地渔业和生态系统承受巨大压力。欧洲绿蟹甚至被评为全球十大最糟入侵物种之一。



对比人为的扑杀,欧洲绿蟹的生存能力和繁殖速度根本就是开了无敌模式,怎么会被控制下来嘛…

相较于各种研发细菌病毒投入大量公共部门资金,或者敦促大众认识和清除这种入侵物种,多年间,很多人也开始提议——要不吃了它们??

毕竟,对于在澳生活的各位华人和留学生来说,这不免费的美味食材么?!



中华美食里面,蟹这个物种配得上单独有姓名!

只要用刷子清洗干净,蒸炒涮烤,这些做法不手到擒来,每人一天干掉一斤欧洲绿蟹不成问题啊~

把入侵物种做成美食的办法其实早是大家心痒痒的做法了。

多年来,我国吃货们简直都快因为澳洲人的“暴殄天物”而捶胸顿足了。

比如,野兔泛滥...



比如...鲤鱼泛滥....





还有近年来传出的澳洲长棘海胆疯长,看起来可怕,但中国人有的是办法让它们付出代价啊…





可澳洲官方似乎从未听到过吃货们的呼声,对这些可恶的入侵物种出动吃货。

倒是美国那边,似乎这几年有人大力提议用不太常见的西方食谱干掉一些入侵物种了。



“绿蟹是海洋之果。你可以烧烤、煮、炙烤、烘烤、煎炒,有绿蟹烤肉串、绿蟹克里奥尔、绿蟹浓汤。

煎、炸、炒的话有菠萝绿蟹、柠檬绿蟹、椰子绿蟹、胡椒绿蟹、绿蟹汤、绿蟹炖菜、绿蟹沙拉、绿蟹和土豆、绿蟹汉堡、绿蟹三明治。

就是这样”



“我认为,对于该州来说,更好的方法可能是教育公众尽量减少误捕,同时监测种群数量。从绿蟹中摘取肉实际上只适用于 3 英寸到 4 英寸的大型公蟹,而且摘取绿蟹与其他蟹相比有一些技巧。大多数绿蟹都远小于 3 英寸,但可以做成极好的汤料,

当然,绿蟹在春天蜕皮时,软壳非常美味,硬壳也可以油炸(我的最爱),虽然将其粉碎然后浸泡并煮沸以提取开水顶部的蛋白质可能是提取肉用于制作各种菜肴的最简单的方法,但它们确实是极好的肥料,缅因州的研究表明,它们含有一种具有强效抗高血糖作用的蛋白质,因此有望成为数百万与糖尿病前期作斗争的美国人的补充剂。”



“加强公众教育,取消限制……然后促进收获。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过度收获理想物种,威胁到种群数量。通过社交媒体让绿蟹成为下一个美食潮流。盲从的关注者是神奇的工具。”



不得不说,

没有掌握正确烹饪方式的澳洲民众,日子过得太难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