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4年3月17日,我国首只人工繁育成活的兔狲“狲大娘”的离世。
消息一传出来,业内的工作人员都很是心痛。
因为兔狲的繁育是世界性的难题,曾经一度让国外专家头疼数十年不得解决。
而我国在2021年成功繁育出一只,本来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却没成想它最终也没能活过3岁。
这意味着兔狲的繁育和养殖工作又出现了瓶颈,咱们离成功养殖兔狲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狲大娘”为什么会突然离世呢?
«—【·毫无征兆的离去·】—»
2021年5月7日,网红雄性兔狲“狲思邈”与雌性兔狲“狲尚香”结合之后,成功生下了一只雌性兔狲,她就是后来被大家亲切称为“狲大娘”的小家伙。
“狲大娘”的出生,让人们看到了兔狲保护的希望之光,因为之前国内的兔狲繁殖从未成功过。
“狲大娘”出生时体重仅有几十克,小小的身体蜷缩在一起,仿佛一个毛茸茸的小团子。
饲养员们对她呵护备至,每天定时为她提供新鲜的羊奶,精心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很快,胖乎乎的“狲大娘”就长大了。她的一举一动,都通过直播镜头传递给了广大网友,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兔狲长公主”。
2022 年7月,“狲大娘”已经1岁零两个月了,彼时它健健康康,这标志着中国第一次实现兔狲人工繁育成功。
还意味着业内研究人员在兔狲的繁育研究上又往前迈进了一步。
在西宁野生动物园里,“狲大娘”过着衣食无忧的轻松生活。
饲养员们为她精心准备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宽敞的活动场地、温暖的巢穴,还有各种各样的玩具。
2024年开春,“狲大娘”进入了第二个发情期。
从2月份开始,业内的研究人员就在琢磨如何将“狲大娘”和其他雄性兔狲合笼。
但因为之前并没有什么经验,所以饲养员生怕合笼可能会给“狲大娘”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应,就时时控“狲大娘”的生活起居,注意它的身体情况。
但“狲大娘”这段时间似乎表现得不错,不仅没有出现行为异常,身体状况也很好,能吃能睡。
而且她很快就怀孕了,大家都很高兴。
但饲养员们没想到,16号的晚上,“狲大娘”钻进了自己的一个小房子里面就再也没有出来。
第二天早上,当饲养员像往常一样来查看时,发现“狲大娘”静静地躺在小房子里,已经没有了呼吸。
得知“狲大娘”意外去世,兽医们迅速对“狲大娘”的尸体进行了解剖和检测,初步诊断她死于子宫蓄脓。
子宫蓄脓在发情期雌性犬、猫、兔身上都是非常常见的,一般情况下患病的动物会有渗出物出现。
但“狲大娘”并没有任何异常,所以兽医判断它应该是封闭型的子宫蓄脓。
对于兔狲来说,它们毛长体胖,而且非常胆小容易应激,想要增加检查的频率本身就不现实,所以这使得提前发现子宫蓄脓并干预这件事难上加难。
“狲大娘”离世之后,西宁野生动物园就只剩下4只野生纯种兔狲了,不过它们的状态似乎也没怎么受到影响。
那么兔狲的繁殖为何会如此艰难呢?
«—【·漫长的人工繁育道路·】—»
兔狲,作为猫科兔狲属的唯一物种,在地球上已经走过了650万年的漫长岁月。
它们身形矮胖,四肢短粗,全身覆盖着厚实而蓬松的毛发,仿佛一个毛茸茸的圆球。
兔狲的面部圆润,一对眼睛又大又明亮,透露出警惕与灵动。
它的耳朵短而圆,位置较低,这不仅有助于它们在寒冷的环境中减少热量散失,还能让它们更好地隐藏在草丛或灌木丛中,不被猎物和天敌发现。
兔狲是典型的夜行性动物,晚上的时候才会出来觅食。
它们主要以鼠类、野兔、鸟类等小型动物为食,凭借着敏锐的听觉和视觉,以及矫健的身手,在黑暗中精准地捕捉猎物。
然而,由于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寒冷且食物资源相对匮乏的环境中,它们的免疫系统并不健全。
对于低海拔湿润地区才有的寄生虫,如弓形虫,兔狲几乎没有抵抗力。
一旦感染,尤其是幼崽,很容易因此丧命。
所以兔狲的繁育难题,困扰了全球科研人员和动物园数十年之久。
在国外,美国在上世纪末就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兔狲繁育尝试,欧洲的动物园也没有放弃努力,他们同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尝试后,他们虽然成功繁育出了一些兔狲幼崽,但幼崽的成活率却非常低,研究工作始终没法打破瓶颈。
因为兔狲独特的生态习性和生理特点,传统的人工繁育技术在它们身上几乎不起作用。
兔狲对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它们出现应激反应,影响繁殖和生存。
而且,兔狲的发情期短暂且难以预测,这也给人工繁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所以“狲大娘”的离去,无疑是中国兔狲保护的重大损失。
然而,她的诞生和离去,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兔狲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西宁野生动物园的兽医们已经在远程指导下送出了了相关病料,送到北京,他们希望能分析出“狲大娘”生病的原因,以后尽量避免这之类的问题。
希望有一天这些小家伙也能在科研人员的爱护下茁壮成长。
参考:观察者网《中国首次实现兔狲人工繁育成活》2022-7-7
九派新闻《国内首只人工繁育的兔狲“狲大娘”去世,园区:子宫蓄脓,已尽力抢救》2014-3-19
环球网《中国首次实现兔狲人工繁育成活》20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