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这起装饰装修合同纠纷的二审案件,像一团缠绕多年的乱麻——甲公司负责人与李某某的恩怨,早已从合作伙伴演变成诉讼场上的"宿敌"。

1

卷宗里的"纷争迷雾"

我再次梳理了这个案件的证据清单,双方近五年间的诉讼轨迹逐渐清晰:从3万元的装饰装修款项争议,到借款、租赁、仲裁确认等十余起案件,诉讼标的虽不过数万元,却经历了一审、二审、再审指令重审、强制执行全套司法程序。李某某的名字在七份限制消费令中反复出现,而甲公司负责人的通话记录显示,他每周至少三次致电执行法官询问进展。

"这是典型的'小案件大矛盾'。"我对着电脑屏幕喃喃自语。五年中,这对曾经的合作伙伴不断用诉讼相互消耗。当我拨通甲公司负责人电话时,他沙哑的声音里透着疲惫:"华法官,不是我们不想和解,但这个人已经失信十几次了......"

2

审判庭里的"心理攻防"



开庭那日,李某某特意穿着熨烫平整的西装走进法庭,但手腕上若隐若现的拘留所登记手环痕迹,暴露了他作为"老赖"的窘迫。质证环节,当出示第14份催款录音时,甲公司负责人终于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动地攥紧拳头愤怒吼到:"当年我垫资施工的时候,他们......"
我果断敲响法槌中止庭审,耐心地疏导双方情绪,让他们先冷静下来。我意识到这早已不是单纯的法律争议——两个曾经背靠背战斗的创业者,在利益与误解的漩涡中,逐渐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我们试试调解吧。"在背对背调解时,我递给李某某一包纸巾,这个曾因拒不申报财产被拘留三次的中年男人,在听到"限制高消费可能影响女儿工作"时,突然红了眼眶。而在另一间调解室,甲公司负责人摩挲着诉讼材料上的折痕:"这些年光律师费就花了不少......"

3

执行法官的"意外闯入"

当我在调解协议初稿上写下"6万元"时,审判庭的门突然被急促敲响。翠屏法院执行法官带着法警出现在门口,一份拘留证醒目地展现在众人面前。那一刻,时间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李某某的笔尖悬在签名处颤抖。

"等等!"我起身挡住执行法官的视线,"他们刚刚达成调解。"空气凝固了三秒钟,直到我把热乎的调解笔录递给执行法官。看着李某某在协议上按下手印,法警收起了拘留证,执行法官笑道:"华法官,你这一出马,我们就不用忙着再跑拘留所啦。”

4

卷宗外的"人间烟火"


七天后,当我看到银行流水单上那笔6万元的到账记录时,窗外正飘着小雨。这场持续五年的诉讼马拉松,最终以最朴素的现金交割画上句号。更让我感慨的是,甲公司负责人已主动联系执行局撤回了最后三件执行申请。

整理卷宗时,我从材料堆里发现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2019年某装修工地开业时,甲公司负责人和李某某并肩站在"诚信共赢"的横幅下的合影。

后记:案中感悟

这个案子让我想起刚任法官时老庭长的教诲:"优秀的法官要像中医,既要会'切脉'诊断,也要懂'针灸'调理。"在"立审执一体化"改革背景下,我们不能再做单纯的法律技术员,而要成为社会关系的修复师。

当我们在裁判文书中写下"本案终结"时,更应在当事人心里写下"重新开始"。这或许就是新时代对法官的新要求:左手握着法典丈量正义,右手捧着人心化解寒冰。司法真正的力量,或许不仅在于裁判文书中对权利义务的划分,更在于帮助那些迷失在诉讼迷宫里的当事人,重新找到回家的路。毕竟,司法的终极价值,不只是体现在裁判的艺术上,更在于其蕴含的治愈力量。

(本文所涉当事人均为化名)

作者:宜宾中院民一庭法官华涛

改编:刘书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