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本是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副院长,仕途一路平步青云,却在临近退休之际突然跌落谷底;他自诩要做“清白为官的表率”,却最终因受贿210余万元被判八年,甚至在服刑期间离世——本文试图讲述曹卫平从高位到囹圄、从掌控审判台到屡屡喊冤的全过程,记录了他在法治与权力交织的漩涡中挣扎的细节。
透过法院庭审证据、当事人和律师的说法、以及网络上接连爆出的猛料,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的法官如何陷入腐败与猜疑的多重纠葛,也见证了在轰轰烈烈的反腐风暴之下,法律与人性之间的张力与博弈。这个故事的背后,有悲凉,也有难解的真相悬疑。
文|李宇琛
曹卫平是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一名前副院长。1957年生于山西榆社,郑州大学政治系政治专业毕业。他在河南高院工作多年,从执行庭庭长做起,一路升迁。据公开资料,他1999年10月起担任河南高院执行庭庭长,不到三年后职务再上台阶,2005年5月出任河南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仕途看似顺利。任职之初,他放出豪言,要做清白为官的表率。那时候的他大概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也会站上被告席。
时间推移,风云突变。2014年底,反腐风暴席卷政法系统。河南高院内部接连有人出事。2014年11月,河南高院纪检组长李长根被调查,成为十八大后该院首个落马的班子成员。几个月后,有媒体披露河南高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谢德安也已被停止职务,接受组织调查。不到一年半时间里,河南高院已有两名高层陷入违纪漩涡。风暴还在酝酿,第三个人很快也未能幸免。
1
2016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一则消息震动了河南政法界: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曹卫平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这位在河南司法系统任职多年的法官,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纪委的通报语言一如既往地简洁冰冷。此时的曹卫平年近59岁,距离退休只有一步之遥,却以这样的方式突然止步。他当年宣称的“清白为官”如今显得格外讽刺。
按照程序,组织调查之后是移送司法。公开报道显示,曹卫平案由河南省检察院指定安阳市检察院管辖。也就是说,由安阳市的司法机关负责起诉审理,避免本省省会司法机关直接经办可能带来的干扰。案件进展一度低调。直到一年多后,2017年11月,曹卫平受贿案在安阳市殷都区法院开庭审理,细节才浮出水面。
庭审现场,曾经高高在上的审判长此刻成了被告人。检察机关指控曹卫平在担任河南高院执行局局长、党组成员、副院长期间,利用职务便利,多次收受7人贿赂财物,共计210.7249万元。行贿请托的事项五花八门:有的是为了案件执行,有的是为了职务晋升或调整,有的是为了诉讼中的关照,还有人是托他介绍业务或协助拨付工程款。这些听起来都和法院职权有关,暗示着权力在司法领域的寻租空间。
证据细节也在法庭上披露。河南高院一名法官出庭作证说,为了在职务晋升和平时工作上得到曹卫平的照顾,他曾分三次送给曹卫平共计10万元现金,其中一次是在曹卫平儿子婚宴上送出3万元。逢年过节、人情往来,这些过往被一一翻出,如今成了指控曹卫平受贿的佐证。类似的还有不少:节日礼金、宴席红包、工程回扣……统统被归入受贿清单。据案件判决书梳理,法院认定曹卫平确实收受了上述7人的财物,并在相应事项上为他们提供了帮助。
2
面对指控,曹卫平的态度出乎很多人意料。他当庭否认所有指控,推翻了此前侦查阶段自己签过的有罪供述。用法律术语来说,就是“当庭翻供”。这在近年落马官员受审案例中并不多见。许多被告官员往往选择认罪悔罪、争取宽大处理,但曹卫平选择了强硬到底。他的辩护律师干卫东在庭上也为其做无罪辩护,提出相关受贿指控证据不足,曹卫平并未实际收受贿赂。在曹卫平看来,这些钱物要么是被人为栽赃,要么是正常的人情往来,并不构成犯罪。他甚至表示在羁押期间遭遇了刑讯逼供,之前的有罪供述是在被迫的情况下做出的。
曹卫平及其辩护人对河南本地司法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信任。他们担心本省办案会有“不公”。根据后来披露的一封曹卫平签名信件,他曾正式请求将案件移送外省法院管辖审理,但这个请求没有被采纳。也就是说,曹卫平想把自己的案子交给省外没有利害关系的法院去审,但未获批准。这封信的存在表明,他对在河南本地打官司心存疑虑。然而,无论是对侦查阶段刑讯逼供的指控,还是要求异地审理的请求,最终都没能改变案件走向。一审法院在判决中明确写道:侦查过程中并不存在被告人及辩护人所称的违法取证情形。换言之,法院认定曹卫平受贿证据确凿,办案程序合法。
2017年11月30日,安阳市殷都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曹卫平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共计210.7249万元,构成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十万元。曾经主导审判别人的法官,如今被宣判入狱八年。宣判时,曹卫平仍然情绪激动,坚持自己无罪,当庭表示要上诉。据他的妻子许晖后来回忆,一审判决后她坚信丈夫会依法提起上诉。曹卫平的律师也透露,他认为曹卫平肯定会上诉。毕竟,曹卫平从一开始就没有认罪的打算。
3
果然,曹卫平提起了上诉。案件很快进入二审程序,由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一个月后的2017年12月26日,二审裁定下达: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八年刑期和五十万罚金就此尘埃落定。从此,这位曾经的高院副院长正式成为一名服刑罪犯。
然而,案件并未就此平静落幕。曹卫平并不打算认命服罪。他继续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申诉、鸣冤。据悉,在服刑期间,他一直没有放弃申诉和喊冤。由于身在高墙之内,发声渠道有限,他的声音主要通过家属和律师传递出来。据报道,曹卫平多次写信喊冤,这些材料辗转在网络上流传。他签名的那封要求异地审理的信,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被公众所知晓的。
更引人关注的是,2018年9月,网络上出现了一则爆料,与曹卫平有关又超出个人冤情本身。当时微博上一个名为“河南-曹-卫-平”的账号发布了两条帖子,曝光了一份河南省政法机关的红头文件。文件内容令人震惊:河南高院对前任院长张立勇卸任前突击提拔的四十多名干部予以集体撤职处理。简单说,就是原院长在退休前提拔的一批法院干部被一锅端了。爆料者直指这次集中撤职是因为这些提拔存在违规,“涉及买官卖官”。这一猛料很快引发热议。
权威媒体财新网也对此进行了报道,佐证了爆料内容的可信度。人们震惊于河南法院系统内部出现的这一大地震:41名法院干部的任命被集体撤销。这在中国司法史上极为罕见。而更耐人寻味的是,发布爆料的微博账号名字与正在服刑喊冤的曹卫平一模一样。一时间,外界纷纷猜测二者之间的关联。有人认为或许是曹卫平的家属借用他的名义揭露内幕,为他鸣不平;也有人觉得可能只是巧合或他人所为。
不管怎样,这场人事地震从侧面印证了曹卫平所处环境的复杂:他曾任职的河南高院内部确实存在非同寻常的问题,连原院长的用人安排都被后来的上级集体否定。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曹卫平对自己遭遇的不公所提出的质疑。只是,身陷囹圄的曹卫平能做的依然有限。这则爆料帖出现后不久便从网络上消失了,但文件所涉内容已经扩散开来,成为坊间谈资。
4
随着时间推移,曹卫平的个人命运并未迎来转机。反而传出了不幸的消息。2020年初,坊间突然流传消息称曹卫平在狱中猝然离世。消息最初来自微博等社交媒体的爆料:曹卫平已于2020年2月在服刑期间突发重病身亡。由于官方并未通报,此消息起初还有些扑朔迷离。直到曹卫平的辩护律师干卫东出面证实,外界才确信这不是谣言。据干律师透露,曹卫平是在狱中病重后被要求保外就医,但送到医院后还是不治身亡。实际上,在获准保外之前,他已经在监狱医院深度昏迷了一个多月。也就是说,他是带着囚犯身份在医院离开人世的。彼时距离他入狱服刑满两年尚有一段时间,年仅62岁。
曹卫平的突然死亡让家属深感悲痛,也引发了更多疑问。据悉,家属怀疑他在服刑期间曾遭遇不当对待,可能包括他一再提及的刑讯逼供等情况,对他的身体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只可惜,此时真相已很难进一步查明。官方没有就他的死因发表任何说明,一切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结束。一个曾经手握司法重权的人,就这样带着未洗清的罪名匆匆离去。消息传出后,有网民发出感慨:身为高院副院长居然也要一次次喊冤,法律的天平似乎并未在他这一边倾斜。堂堂执法者尚且如此,普通人又该如何自处?这句感慨在网络上流传,既是一声叹息,也是对现实的辛辣讽刺。
回顾曹卫平经历的这一切,荒诞二字挥之不去。从意气风发的高级法官,到身陷囹圄的阶下囚,他的人生轨迹仿佛坐上一列失控的过山车。在这过程中,有反腐风暴的裹挟,有权力斗争的暗流,也有法律与人性的交锋。作为法官,曹卫平曾经站在审判台上高喊法治公正;而作为被告,他却穷尽各种手段为自己讨一个公道。曾几何时,他是惩治贪腐的执法者,如今却被按上贪腐的罪名含冤九泉。这出戏剧里,没有绝对的正邪分明,只有扑朔迷离的真相和令人唏嘘的命运。
5
曹卫平案留给人们的思考是复杂的。一方面,如果他真有罪,那么反腐没有禁区,哪怕高院高官也难逃法网,这是法治进步的体现。但另一方面,如果他真如自称般蒙冤,那么一名深谙法律的高级法官尚且无法自证清白,制度的公正性就令人质疑。事实上,曹卫平始终坚称自己无罪,这八年刑罚在他心中是不白之冤。他用尽办法抗争,从法律程序到舆论求助,却依然无力改变结局。最终,他带着未雪的冤屈离开人世,没有等来昭雪的那一天。
落幕之后,关于曹卫平的是非评说仍在小范围地继续。在官方记录里,他已经是反腐败斗争中的一个被惩处案例:受贿210万,伏法,服刑,死亡。然而,在民间的议论中,他的故事却不会如此干净利落地被定性。支持他的人相信他蒙冤受屈,背后有更复杂的权力博弈;也有人半信半疑,认为真相可能介于有罪与无罪之间。在信息不透明的条件下,这些猜测或许永远无法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曹卫平案所呈现出的种种情节,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没有结局的故事最让人唏嘘。曹卫平的妻子和家人曾盼望通过法律途径还他清白,但随着他的离世,这个希望也黯淡下来。有关部门没有进一步回应社会对该案的疑虑。一切仿佛又恢复了平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只是偶尔人们想起此事,会感慨一句:“原来高高在上的法官也会有喊冤无门的一天。”尘埃落定,真相成谜。这场围绕着前高院副院长的荒诞剧,就在一片沉默中谢幕了。每当回顾这段往事,都会让人在心底感受到一丝凉意:法律的公正与权力的角力,在这里交织出了一出令人笑不出来的现实讽刺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