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基层干部担心:拒绝“形式主义”工作,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拒绝上级!

碧翰烽/文

据媒体日前报道,对于整治“形式主义”,有受访的基层干部表示担心,“一多半的形式主义事务,是由上级部门以‘属地责任’的名义要求基层干部协助,或者直接摊派下来的。拒绝“形式主义”工作,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拒绝上级。

这就涉及到形式主义的来源问题。如果要治理,就得从源头治起,从根本治起。

一者,关于属地管理原则。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一些部门将属地管理异化了。

一方面将部门本身的职责任务属地化,本是职责任务的主体,结果成了检查者、问责者。另一方面是权责不对等,责任到了属地,权力、资源并没有到属地。如此属地管理,又怎么可能不陷入形式主义?

二者,关于任务摊派问题。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目标任务上层层加码、不切实际。任何一项工作,都得从实际出发,都得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常识、尊重法治。

当下,一些安排到基层的工作任务,并非不重要,也并非不能做,比如医保征缴、乡村振兴、图斑整治、人居环境整治、信访工作,等等,都是需要基层来做的,至少需要基层协助。关键在于推进这些工作,是否从实际出发,有没有坚持实事求是?如果没有,为了应付上级部门,就可能陷入形式主义。

所以说,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的关键,仍然在于上级部门,督查检查形式主义整治的情况及效果,也应该是针对部门单位,而不是去到基层进行督导检查。

当然,到基层督导检查,是为了从下面了解上面的情况、反查上面的情况,从中发现基层减负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可问题是,有的地方却将减负工作又层层转到了基层,成了基层的又一负担。

比如,有的地方和单位部署减负工作,要求基层总结汇报减负成效,包括填报数据、典型案例等等。

还有一点就是,忽视了对部门单位本身存在形式主义的重点整治。像现在有的部门单位形式主义仍然突出,诸如文山会海、台账资料,稿来稿去、会来会往,走流程、等签批,还在内卷着。

开会、发文、督查、考核、问责,文件发了,开过会了,就算是落实了,仍然是一些部门单位的惯有工作思路和方式。 如何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建立起信息化、智能化的工作思维和方式?如何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如何切实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都还是一些部门单位没有实现重大突破和根本解决的地方。

从这个层面来看,只要是一些部门单位本身的形式主义不彻底扭转,思维方式不加以改善,基层减负就难以彻底根治。

所以,也不妨采取暗访或基层民意调查等方式,加大对部门单位形式主义的督查检查力度。特别是从工作思维方式方面加以改进,以全新、现代、智能的理念推进工作落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