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在京召开,强调“要紧盯突出问题一抓到底,把基层的‘痛点’作为整治的‘靶点’”。2019年,党中央建立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此后连续7年定期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坚定决心,鲜明树立起了为基层松绑减负、激励干部为民服务的实干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让广大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抓落实”。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推动下,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取得丰硕成果和实质进展。但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积弊在个别地方仍然存在。2023年底以来,中央层面公开通报6批17起典型问题,示范带动省、市两级分别通报400余起和近2000起典型问题。新征程上,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非一日之功,必须紧盯痛点、靶向整治。
要紧盯层层摊派,整治责任转嫁。责任无边界,任务无止境。一些地方和部门习惯以“属地管理”“责任落实”为由,把本属自身职责范围的、风险大的、棘手的工作转嫁给基层,导致基层出现“能力有限,责任无限”的错位。层层抓落实的机制,变成层层摊派、基层“买单”。对这种向基层“甩包袱”“加担子”的行为,基层干部大多既有苦难说又有心无力。为基层减负,就是要把责任理顺、把“缺位”补上。要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扎紧规避责任转嫁的“制度篱笆”,持续开展转嫁责任专项整治,进一步明晰权责边界、划分条块事权、理顺职责关系,细化乡镇(街道)、村(社区)的职责事项清单,推动各级各部门把职能职责扛实、把作用发挥到位。
要紧盯信息壁垒,整治沟通不畅。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信息是否畅通直接影响工作质效。由于上下级之间信息不对等、缺乏有效沟通,不少基层工作者只能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以十备一、以百备十,来确保万无一失、有备无患。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既加重基层负担,也影响工作效率。对基层工作而言,信息畅通至关重要,关乎贯彻落实的方向性、准确性和针对性。无论是“上情下达”,还是“下情上达”,都需要畅通信息渠道。为基层减负,就是要让基层少走“冤枉路”、少务“无用功”。要既注重“上对下”的传达部署,也注重“下对上”的反馈沟通,推动政策贯彻精准“瘦身”、一目了然,更为有效地让基层知道干什么、怎么干。
要紧盯服务供给,整治赋能不足。“减负”与“赋能”是辩证统一的,一手做减法,一手做加法,才能相互促进、同向发力。一些基层之所以“负重前行”“知痛受痛”,既有干部队伍能力素质的主观方面,也有自身资源条件有限的客观方面。在推进为基层减负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为基层赋能。只有强化精准“赋能充电”,才能更好履职担当、“轻装上阵”。要坚持“干什么就重点学什么、缺什么就重点补什么”的理念,加强干部队伍专业化、实战化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干部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以基层为治理重心,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特别是对职责在基层、优势在基层但成效不明显的事项,要重点关注、靠前支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