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诚则灵,指用心专一,恭敬于事,则能获得灵验。如今多用在道家语境中,表示虔心诚意礼神,就能产生感应和灵验。在生活中,也比喻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正确的心态,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那么愿望就会实现。
道家也提倡“心诚则灵”,并且将其纳入“天人感应”的范畴。
所谓“天人感应”,指的是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能够相通,天意与人意相互感应。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福祸,人也能感应上天。道家有关“天人感应”的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天地与人体相应
道家有“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把天地当作一大宇宙,而人身则是一小宇宙,所谓天中有地,地中有天,人中有天地。其中饱含着天地人同源同构、互感互应、相互关联,共成一体的天人观。人与宇宙为一体,人体五脏六腑皆受天地运行的影响。
道家的这一天人合一哲学观,在历代诸多经典中均有阐述和发挥,如《三元延寿参赞书》中说:“天地之间人为贵,然囿于形而莫知其所以贵也。头圆象天,足方象地,目象日月,毛发肉骨象山林土石。呼为风,呵为露,喜而景星庆云,怒而震霆迅雷,血液流润而江河淮海,至于四肢之四时,五脏之五行,六腑之六律,若是者,吾身天地同流也。”
道家认为天道即自然,自然与人能够互通,天与人也有许多相应的地方。比如说天中有日月,人身分阴阳,天中有五行,人身有五脏等等。人和天地互感互应,共为一体,天中有地,地中有天,人中有天地。
天人感应,就是说人和天地是互感互应、同源同构、共为一体的。人想要不得病、少得病,就必须依天地、四时、节令的规律,做到顺应自然、效法天地,积功累德、广种福田,众善奉行、诸恶莫作。
《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曰:“夫人禀天地而生,故内有五脏六腑,精气骨髓,筋脉外合,四肢九窍,皮毛爪齿,咽喉唇舌,胎门胞囊,以此总而成躯。”
人体是形、气、神三者的统一体。这一观点表明人与宇宙始终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人的精、气、神与天地相通。
道家认为,人如果洞察了宇宙天地间的阴阳变化之道,就可以通过反观自身的形体构造来掌握生死变化的规律,因此,道家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道家将人的身体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的变化相比附,提出宇宙大人身、人身小天地的思想。
人身也同天地一样,具有阴阳、五行、四气、八卦的构造和特点,而且其形亦像天地,人身中气液的运行法度,也与天地日月一致;一日十二时当一年十二月;身中三百六十脉当一年三百六十日;心肾相距八寸四分为天地定位之比;一昼间气液在身中的运转,与一年间天地之气的运转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