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袁世凯而言,1916年1月1日至3月23日是他此生最荒唐的83天,身为中国近现代的“短命帝王”,他的一生可谓荣辱参半、争议不止。
耐人寻味的是,因称帝遭到举国反对与声讨的袁世凯,最终因忧愤成疾病逝,以他的头像作为主要图案的银元却没有立即退出历史舞台,反而持续流通了很长一段时间,就连当年的反袁人士都不曾抵制“袁大头”这种货币。
不可否认,曾铸造了近11亿枚的“袁大头”缔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货币奇迹”,在当年中国政府发行的近千种银币中,独占发行量最大、存世量最多的两项头衔,这也映射了袁世凯在清末民初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
那么,“袁大头”到底因何比袁世凯更具时代魅力?在中国近现代货币领域又因何做到异军突起的呢?
如前文所言,“袁大头”的问世有着很深的时代背景,可谓“应运而生”,这种货币的盛极一时自然也是时代变迁与需求下的产物。
先来看“袁大头”问世的时代背景。
外国银元是从明朝中期开始流入我国,尤其在鸦片战争之后,逐步大量充斥中国市场,即便外国银元一圆仅合中国银两的七钱二分,依然凭借做工精美、质量稳定、方便使用得以广泛流通,且与我国银两按1:1等价流通。
可想而知,随着外国银元的深层渗透,俨然成为外国势力在中国套利的一种手段,促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损失巨大,币制改革迫在眉睫。
清朝末年,《币制则例》的颁布未能在货币市场产生较大影响,民国三年(1914年),《国币条例》的颁布,不仅是对《币制则例》的改进完善,对后来的货币制度建立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当年,意大利刻模师乔奇设计并雕刻的袁像币成为国币,由天津造币总厂铸造,正面采用袁世凯侧面像、背面采用传统祥瑞图案嘉禾,实际发行银币四种、镍币一种,以壹圆银币最多,即民间所说的“袁大头”。
再来看“袁大头”流入市场后的社会反响。
当南京、广东、武昌造币分厂也开始大批量铸造“袁大头”后,袁像币凭借其制作精良、标准划一、成色稳定、数量充足迅速被市场接受,流通过程也是极为顺畅。
作为地道的国产货币,虽说当时的国人还习惯性地将其称作“洋钱”、“大洋”,但“袁大头”的确成功取代了真正的外国货币,不仅活跃了市场,还有效稳定了中国经济,国民政府颁布的《国币条例》基本达到目的。
即便是在袁世凯倒台后,黎元洪等继任总统多数只发行了以自身头像为主图案的纪念币,并未试图用新的头像币取代袁像币,“袁大头”仍是主要流通货币,再加上《国币条例》的不曾被修改,都说明袁世凯当年推行的货币制度是相当成功的。
据统计,民国三年至民国七年,“袁大头”共铸造1.8亿余枚,而这仅仅是这种货币迎来流通辉煌的开始。
热衷使用袁像币的人们大多是并不关心时政的平民,他们看重的是这种货币自带的实际价值,也是因为“袁大头”的确是严格按照《国币条例》来铸造的。
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中,“真金白银”决定着货币能否在市场立足的根本,“袁大头”的优势就在于此,哪怕上面刻有袁世凯的画像仍然不能掩盖其货币实用价值与品质,不少对袁世凯感到不齿的有识之士对“袁大头”的好感度也是不低的。
民国八年至十年,袁像币在图案细节方面有所修改,大体没有改变。
北伐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曾决定铸造孙中山头像银元来取代“袁大头”,最终,因数量、成色等等因素,“孙小头”还是未能取代“袁大头”的地位。
更加耐人寻味的是,当南京国民政府因滥伐纸币引发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后,纸币在民间流通受到抵制,银元恰恰成了名副其实的硬通货,“袁大头”依然能够凭借自身属性与优势屹立不倒,正如老舍名作《茶馆》中描绘的经典情节。
“兵痞到茶馆抢钱,喊的都是‘谁要钞票?要现大洋!’”
还有一件往事能够深刻映射出“袁大头”卓越的货币价值,发生在井冈山时期,红军造币厂被迫关闭后,因“工字”银元铸造量太少的缘故,为了满足革命根据地范围内的货币流通需要,被我军收缴的民国三年“袁大头”在加盖“苏维埃”戳记后得以在根据地范围内流通。
此外,新中国成立前后,为了解决东北地区金融问题、稳定国民经济等等原因,各地铸币厂还曾主持制造了几批民国三年“袁大头”,直到1954年全面停产,“袁大头”才逐步退出市场流通,被人民币彻底取代。
从问世到退出市场,据统计,“袁大头”共计铸造了近11亿枚,40余年的流通岁月中,这种货币见证了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风雨沧桑,也是一段不朽的传奇。
对于袁世凯本人而言,他当年推动铸造新币种时注定不会想到“袁大头”会在日后如此受欢迎,他铸发国币的初心不过是想要借机提高自己的统治地位、解决军费问题,算是歪打正着。
究其根本,“袁大头”终究是靠品质取胜,能够在几十年里成功做到“良币驱逐劣币”,与严格执行货币制度密不可分,对于后世而言是宝贵的警示与参考。
所以说,在如今的收藏界,“袁大头”成为公认的收藏风险较小、价值较高的货币,不少业内人士称之为钱币收藏的一匹“黑马”,如此评价的确不无道理。
参考文献:
《八十年风雨“袁大头”_齐庚》
《从《国币条例》看“袁大头”的流通_张煦》
《风云一时“袁大头”_本报记者__王钰》
《话说“袁大头”_杨金帮》
《袁大头三年_福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