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底捞招 聘211/985学历的外送员一事登上了热搜。
内容虽说与平时并无多大区别,但其中的配方相当吸睛—— “热烈庆祝 211/985 毕业的同学获得海底捞传菜员的面试机会。”
从截图可以看出,海底捞在上海黄浦区招 聘传菜员,要求年龄在22-28周岁,拥有国家统招全日制985本科学历或211硕士及以上学历;国外本科学历QS排名前200或硕士学历QS排名前500。岗位月薪1万-1.5万元……
这截图一经上传网 络,迅速点燃了网友们的反应——一个 海底捞的传菜员的门槛都这么高了吗?难怪那么多人挤着要考211/985呢?
据说,事后海底捞负责人出面澄清了,解释说这是一场乌龙,是员工写错了,招的岗位是公司的管培生,不是传菜员(或外送员)。
这一“乌龙”事件的解释,基本上算是解决了网友们的疑问,但网友们的疑问接着又来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无心乌龙还是有意为之?
个人觉得,在就业形势如此堪忧的今天,只要有岗位,不管学历高低,谁都可去。是谁说的211/985毕业生就不能到海底捞当传菜员?更何况这是在“一皆有可能”的海底捞?即使是管培生,也得从底层传菜员做起吧,就像现在的省考选调生,不也得从村里镇上做起吗?再看看海底捞CEO杨丽娟不也是从底层做出来的吗?
那么,我就在想,为什么网友们听到海底捞招 聘211/985学生做传菜员会如此激动、如此焦虑、如此恐慌?
原来,是海底捞这事,直接如照妖镜般照到了网友自己,网友们是在焦虑自己、恐慌自己。不信?我下面简单问几个问题:
一问:当火锅店也开始"卷"学历,大家究竟在恐慌什么?
曾几何时,网 络热搜上,"211送外卖"“985开的的”刺痛了多少公众脆弱的神经,但实际上,虽说有一些 211/985毕业生甚至是研究生都在送外卖、开的的,但其实有些“外送员”并非普通的外卖员,可以称之为“外卖状元”,薪酬高,但要求也高,有些人根本不知道的是,其实这是资本下的一盘大棋。
据报道,在深圳某招 聘平台,这样的“外卖状元”岗位标注虽说是"薪资面议",但知情人士透露综合年薪可达18-25万,远超普通外卖员。这就是资本正在下的一盘棋。试着想一想,当配送时效差距缩小至分钟级,情绪价值交付能力(如安抚等餐焦虑、策划惊喜服务)很有可能将成为下一个战场,而这恰恰是高感知人群的降维打击区。
即使是普通外卖员,在以后的岗位竞争中,承担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外送服务,可能得承担更多的移动服务体验官的职责,比如需独立完成冷链温控、客诉处理、会员运营等复合型工作,如此等等,以后谁都可以当外卖员的想法得改改了。如此这般,与其说是大材小用,不如说服务业正在经历从体力输出到脑力整合的基因突变,我们也得转变观念了。
所以说,现在就连火锅店都开始卷学历的时候,其他地方卷的程度那就可想而知了。至于焦虑,至于恐慌,那是必不可少的阵痛。焦虑什么?恐慌什么?担心自己或家人被落伍、被排斥;恐慌自己跟不上形势,无处安身立命,无法生活生存……
二问:舆情反转?窥探热搜背后的推手博弈
追溯这次海底捞发布招 聘的信息源头,招 聘公告实际发布于几个月前,是个旧闻了,此时把它翻出来送上热搜,并在近日被某职场类KOL截取片段引爆,很难让人相信,这不是一场有意的安排,借此制造话题,为企业引流。
巧合的是,据查,海底捞正在发力布局社区零售业务,正准备建立所谓"高知配送"的认知。从这一点看,这场争议来得还真是及时之雨,难道真是网友的自发讨论,还是有人精心设计的用户心智预售?大伙儿可以猜猜。
讲真,这种操作并非新鲜事,想要打个广告,是需要打打雷、下点雨什么的,氛围搞足、流量操盘,其套路值得玩味。
三问:"学历贬值"是个伪命题?重新定义服务业知识密度
近些年来,“学历贬值”说法甚嚣尘上,但它真的贬值了吗?不敢苟同。之所以说学历会贬值,它更多地反映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和个人对学历价值的认知差异,而非学历本身的“贬值”。
对此,我们必须重新定义服务业的知识密度。在服务业领域,知识密度指的是服务业中知识含量和专业技能的密集程度。知识密度高的服务业,往往能提供更高效、更专业的服务,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就要求区域督导具备市场调研能力。星巴克的"咖啡大 师"也需要通过咖啡种植学的考核,没点学历,哪能胜任?当中国服务业迈入精益化作战阶段,只有看得懂财务报表的外送员,就能优化配送半径,会Python的店员可建模库存损耗——这不是学历过剩,而是产业升级倒逼的人力资本重置。
回到海底捞这事,对比2018年海底捞上市招股书,其店长晋升路径中赫然写着"储备干部-店长-区域经理"的学历优先通道。本次招 聘极有可能是服务场景实验室的延伸——让高学历者从最前线捕捉消费痛点,未来孵化出智能配送算法工程师、社区餐饮产品经理等新物种。同时,参考私立医院"专家型护士"、高端物业"管家团队"的定价策略,海底捞或许在测试客单价分层模型(提供私人宴席配送、食材科普等增值服务,收取30%服务费),把知识转化为消费升级的付费点。如果从这些分析看,海底捞招 聘211/985大学生就无可厚非了。
四问:是谁在制造"读书无用论"2.0?
曾几何时,一众自媒体为了一点流量,不断贩卖“读书无用论”,甚至用狂欢式渲染"北大屠夫""硕士快递员",但却刻意隐去陆步轩后来创办土猪品牌年销18亿、快递小哥李庆恒后来被评为杭州市D类人才的事实,这种选择性眼盲带偏了多少人,不得而知,但至少催生了学生的焦虑、家长的恐慌。
要我说,官媒就不用说了,使命担当所在,众多的自媒体真不能片面的根据道听途说去制造恐慌、催生焦虑,甚至用幸存者偏差去掩盖结构性困境,用极端个案替代系统分析。
这里有一个数据,2022年硕士送外卖占比不足0.3%,但在某些自媒体的文章里,似乎路上跑的全是研究生,这种制造2.0版本的新型“读书无用论”、这种踩在别人痛苦之上的狂欢,那就是制造混乱、制造危险的共谋,必须受到惩罚才是。
五问:沉默的大多数:被热搜遮蔽的真实就业图景
据了解,我国目前在读的大学生大概在5000万左右,而 211/985所占比例并不高,大概也就300万左右。为什么我们只关注211/985很小比例的这一部分呢?要知道,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的真实就业,肯定要比211/985要惨得多。
近几年来,不少单位、不少人聚焦在了211/985这个群体,言必称211/985,甚至以招 聘211/985为噱头炒作,但你们是否看看90%多的非211/985大学毕业生?想想就知道,那些二本毕业生在中小企业挣扎(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二本毕业生占比61%)、职校生在制造业的困境被选择性忽视……
这样的讨论,不外乎一场中产阶层的身份认同危机,就像奢侈品柜姐要求英语六级、房产中介要求985的魔幻现实,暴露的是整个社会对"学历价值锚点"的集体迷茫。
六问:当我们质疑海底捞时,真正该追问的是什么?
剥开学历争议的外壳,当下社会所面临的核心命题是产业转型期的人力资源错配问题:我们高校目前采用的传统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早已追不上当今的商业迭代,全面放开的高考制度使得高校毕业生持续高位运行,个人也在学历的虚化通胀中始终找不到新的坐标……
这些问题,不是一蹴而就能够解决的,需要教育部门、高校、学生、企业来共同完成。或许,我们可以学习德国的双元制,让火锅店与大学共建共促,打造市场需求型人才,这也许才是打破困局的终极答案。
总之,海底捞这场争议就像一块多棱镜,折射出我们经济换挡期下大众的认知撕裂。与其纠结"该不该送外卖",不如追问:“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出把火锅送出科技感的人?”至于海底捞这场闹剧,是无心之柳,还是有意为之;是不是学历内卷的罗生门,还是消费升级的阳谋,已经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