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过了,真的很治愈。”

“即使不运动,状态也变好了。”

“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四川内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休息时间到公园待上20分钟。即便不做运动,也能放松身心、恢复能量。这种方式被称为“公园20分钟效应”,也被誉为当代人的“精神快充”,深受追捧。

公园里“长”出了年轻人

随着“公园20分钟效应”热度升温,内江那些公园的草地上、长椅上“长”出了许多年轻人。公园,不再是传统印象中老年人的“专属活动地”,也成了年轻人的“精神快充站”。


市民在花萼湿地公园草坪晒太阳。钟欣航摄

“晒晒太阳、聊聊天,很放松。”

“吸收一下大自然的养分,能让我们缓解压力。”

2月10日,大三学生邓维嘉和黄思颖在内江市东兴区花萼湿地公园散步后,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她们一致认为,这是一味“回血妙方”。

“公园20分钟效应”源自《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上的一篇学术文章。文章中的研究表明,每天在户外待上一小段时间能够让人更加快乐,即便是不做运动,每天到公园待上20分钟也能让状态更好。对此,内江市中医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国家中级心理治疗师张晓丽解释道:“置身自然环境可以降低体内的皮质醇水平,舒缓大脑的控制中心——前额叶皮质,从而减轻压力,更好地恢复活力。”

张晓丽认为,这一现象的持续火热,反映了人们对身心健康和精神需求的重视,也展现了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观。

N种“打开方式”,尽享城市美好

“公园20分钟效应”的兴起,离不开内江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市民何明阳表示,“我个人认为,作为川南最大山地公园的塔山公园,最适合‘公园20分钟’。”


设立于塔山公园的内江市中区婚姻登记处。钟欣航摄

位于内江市中区的塔山公园被誉为“城市绿肺”,是内江人体验户外乐趣的绝佳去处。蜿蜒的绿道、大片的草坪、丰富的人文景观随处可见。市民可以在这里爬山、骑行、搭帐篷、看日出日落……徒步爱好者陈思语说:“从山下到山顶,步行只需二三十分钟,但我可以收获一整天的快乐!”

顺着绿道前行,美好的体验不断延展。市中区婚姻登记处设立于此,并配备了文化宣传栏、婚俗历史文化展区、拍照打卡点等一系列设施,巧妙地将公园的生态价值转化为城市活力。

在塔山公园,打开“公园20分钟效应”的方式有N种;在内江,亦是如此。

“触脚可及”,轻松实现家门口的幸福

不同于节假日逛公园的仪式感,“公园20分钟效应”更注重抬脚就能到的松弛感。随着城市更新进程的持续推进,内江充分利用闲置土地、道路节点、街头转角等城市“边角料”,见缝插“绿”,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应运而生。


西二巷口袋公园一隅。钟欣航摄

“‘麻雀虽小’,但功能齐全,每天饭后出门散步半小时,很舒心。”72岁的马建春在市中区玉溪街道新华路社区西二巷居住了28年,他口中的“小”公园,曾经是一片被围挡起来的废墟,经过改造,重生为小而美的口袋公园。这里配备了休闲座椅、健身器材等设施,既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又为城市增添了一抹绿意。

如今,在内江,无论是“网红”景点公园,还是家门口的口袋公园,都能看到市民悠然漫步、惬意休憩的身影。“公园热”的背后,离不开内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城市绿色空间的不断上新。这些大而全或小而美的绿色空间,大大提高了公园的数量和可及性。据内江市住建局城建科工作人员介绍,去年以来,内江新建“甜城绿道”30.5公里、口袋公园10个,新增城市公共绿地约41.73万平方米。

【手记】

“公园20分钟效应”火了,看似偶然,实则布局已久。见缝插“绿”、拆违补“绿”、拆墙改“绿”……一项项举措尽显民生细节。

一座城市的活力与魅力,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繁荣景象中,更体现在那些能让市民放下烦恼、屏蔽焦虑的绿色空间里。内江,正以实际行动,将“诗与远方”的生活变成市民“触脚可及”的幸福。(彭茜、钟欣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