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元宵,舞龙是绝对的重头戏。

“龙身不要拖地,龙尾要摆起来……对,就是这个样子。”四川内江市威远县新场镇“2025年翔龙节”活动即将拉开帷幕,新场镇“小虎队”舞龙队队长杨光辉正抓紧时间带领队员们进行最后一次排练。

杨光辉是一名外出务工人员,虽然平日都在成都务工,但每到春节,他总是提前安排好工作,早早回到老家新场镇。他的目的只有一个:组织大家练习舞龙,在元宵节的“翔龙节”上为父老乡亲献上一场精彩的舞龙大戏。


杨光辉(中)带领舞龙队进行彩排。黄正华摄

“元宵节舞龙,很多人觉得只是图个热闹、讨个喜庆,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传承,作为龙的传人,我们有责任将这项技艺代代相传。”杨光辉说,他自幼喜欢舞龙,从孩童时玩“草把龙”到现在舞精美的彩龙,几乎每年新场镇的舞龙表演都有他的身影。之前,他还与当地一群伙伴凑了5000块钱,共同购买了一条龙,并添置了响器设备。

“那时候,上网打游戏的人不多,我们体力也好,从大年初一舞到正月十五,不仅自己玩得开心,还把新场镇的热闹气氛带动了起来。如今,我们这批人都50岁上下了,敢上场舞龙的人越来越少。”杨光辉感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担忧也与日俱增:担心自己老了看不到舞龙表演,担心这项传统技艺失传……于是,他找到了自己20多年前的老师——当地著名的舞龙传承人唐尧坤和卓永泉。


杨光辉在整理收纳龙身。黄正华摄

“当年你们倾囊相授的舞龙技艺,如今在我这里面临失传。我该怎么做,才能不辜负你们的期望?”当杨光辉找到已是杖朝之年的唐尧坤时,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感动不已。他知道,杨光辉不仅热爱舞龙,更与自己一样,希望这项技艺能够传承下去。

“招新人,传技艺。”这早已成为杨光辉和两位老师的共识,但如何招人、招什么人却成了难题。

“绝大多数年轻人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压力大,工作时间也紧张,很难抽出大量时间练习舞龙。”

“招在校学生怎么样?寒假期间不耽误学业,练习舞龙还能减少他们上网打游戏的频率,同时锻炼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

“对!学生就是最好的传承人,他们有活力,悟性高,还能通过升学、就业将舞龙技艺传播到五湖四海……”


老中青三代舞龙人合影留念。黄正华摄

经过一番商议,师徒3人开始发动亲朋好友,甚至在当地广场表演舞龙,吸引观众并从中寻找有兴趣的学生加入。

喜欢看舞龙表演的14岁学生王妍如摇身一变,成为队里第一个“00后”女子舞龙学员;15岁的初三学生杨汶山则在同学的推荐下,凭借身高优势成为队里第一个“00后龙头老大”……经过半个月的发展,杨光辉的舞龙队从几名中老年人,逐步壮大为一支以“00后”为主力的新生代舞龙队,队伍人数扩充到42人。为了满足大家的学习热情,杨光辉甚至自费添置了一条新龙。

“看到队伍里大多是生龙活虎的年轻人,我特意将舞龙队命名为‘小虎队’。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上下一心,为传承龙的精神不断努力。”杨光辉说。


“小虎队”舞龙队在表演舞龙。黄正华摄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里来耍龙灯,龙灯今来朝贺你,同庆中华九州春。”在指导老师卓永泉的吉祥语中,历经一个寒假的集训,“小虎队”正式登台献艺。他们扛着一红一金两条大龙,与新场镇女子舞龙队配合默契,时而翻江倒海,时而腾空而起,为新场镇传承600多年的“翔龙节”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全场数千名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彭茜、代勇、黄正华、邹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