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国车市硝烟弥漫,东风本田却以一份近乎“腰斩”的单月销量成绩,将合资品牌的集体焦虑推向高潮。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月,东风本田单月销量仅19,971辆,同比暴跌69.3%,创下入华20年来的最大单月跌幅。

曾经以“买发动机送车”叱咤燃油车时代的巨头,如今在新能源浪潮与本土品牌崛起的双重夹击下,似乎正加速滑向市场边缘。



东风本田

销量的“冰与火”:从“神坛”跌落至“不足巅峰期销量一半”

东风本田的颓势早已埋下伏笔。自2020年销量超85万辆的巅峰后,其销量连续四年滑坡,2024年仅售42.8万辆,不足巅峰时期的一半。

而2025年的“开门黑”,更将这场危机赤裸裸地暴露于市场:昔日王牌车型CR-V、思域参数图片)、XR-V销量大不如前,主力阵营全面溃败。即便终端降价5万元,思域售价跌破8万元,仍难敌比亚迪秦L等混动车型的性价比碾压。

这场崩塌背后,是传统燃油车市场的结构性溃退。当比亚迪、吉利以月销超25万辆的规模横扫市场时,本田中国整体销量却同比下滑31.8%,日系品牌零售份额仅剩13.4%,较去年同期再跌3.3个百分点。东风本田的困境,实则是合资时代红利终结的缩影。



东风集团1月产销快报

转型困局:电动化“起大早赶晚集”

面对新能源浪潮,东风本田的转型堪称“战略迷失”。其2023年推出的纯电车型e:NS1与猎光e:NS2,月销量长期徘徊在两位数。

即便是插混车型,CR-V插混版、英仕派插混版销量,目前一直处于亟待突围的过程中。尽管公司宣称“2025年电动化车型占比超50%”,但在售14款车型中新能源仅占5款,且市场存在感较低。

反观本土品牌,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将混动车型价格压至10万元级,吉利通过极氪、银河等子品牌抢占高端市场。而本田的电动化节奏,却比行业快车足足慢了三拍。其固态电池技术虽被寄予厚望,但量产计划拖至2030年,而宁德时代半固态电池已装车上市。当技术迭代的速度赶不上市场淘汰的节奏,战略滞后便成为致命伤。



思域

如何加强品控?从“品质标杆”到“召回大户”

销量的崩塌,伴随着用户口碑的瓦解。2025年初,东风本田更因转向机缺陷召回超85万辆车型,涉及HR-V、思域、CR-V等主力产品,直接动摇了消费者对“本田品质”的信仰。曾经的“技术本田”光环,在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主导的新时代,如何继续维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品牌形象需要更新,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年轻消费者追求科技感与个性化时,本田保守的设计风格与燃油车标签,已难以吸引主力购车群体。即便拥有800万用户基盘,若无法以智能化与电动化重塑品牌认知,恐怕对于品牌的长远发展来说,依然值得忧虑。



本田

断腕求生:裁员关厂能否解根本之疾 ?

消息显示,为应对危机,东风本田已启动优化计划,计划削减2000余人,并关停年产能24万辆的第二工厂。这一举措虽能缓解产能利用率不足30%的困境,却也显示了东风本田在电动化时代的市场竞争压力。

尽管其武汉新能源工厂号称“全球首个纯电智能基地”,规划年产能12万辆,但首款车型烨S7上市首月销量不足300辆,暴露出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深层矛盾。若无法在成本控制、智能化体验上对标本土品牌,产能升级反而可能沦为“空中楼阁”。



东风本田回应“裁员”

本文结语:

东风本田的困境,本质是传统合资模式与中国市场新规则碰撞的必然结果。当本土品牌以电动化重构价值链时,合资车企若仍依赖“技术引进+品牌溢价”的旧逻辑,恐怕难逃边缘化命运。

当然,我认为,东风本田如果能够在技术底蕴与转型决心的博弈中把握机遇,那么其在国内车市的前景,依然值得看好。

本田的i-MMD混动系统油耗表现仍优于部分竞品,若能将此优势与智能化结合,或可在过渡期稳住基盘;武汉新能源工厂的产能潜力与固态电池布局,若能加速落地,亦可能成为翻盘筹码。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打破日系车企固有的决策僵化,以中国市场的速度重塑产品与战略。



本田


留给东风本田的时间,或许只有2025-2027年这三年窗口期。若无法实现电动化产品的实质性突破,等待它的不仅是销量滑坡,而是整个合资模式在中国市场的终章。这场战役,已非转型之战,而是生死存亡之战。

在此,我们希望东风本田快速实现电动化、智能化电动化转型,从而获得更好的销量成绩和市场发展前景。

最后,本文涉及到的销量数据,来源于官方发布的产销快报。由于统计方式的差异性,可能与其他渠道公布的数据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仅供参考,具体以品牌官方公布的数据为准。

本文声明:

本文为车宇世界运营部原创文章,总第11538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标注来源的数据及相关资料均为引用。车宇世界原创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