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也喜欢旅行,请关注+置顶我。谢哈。

好吃的人,哪儿都想去

来了,坐会,喝杯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的形成背景是什么?它是不是只有一种表演形式?

据《潮阳县志》记载,从明代开始,潮阳开始就有英歌。在宋代政权南迁中,中原传统文化的精华由北向南在广东潮汕沉淀积累,内陆与海洋文化的交汇孕育了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

传说英歌由古代傩舞演化而来,在潮汕话里,英歌与莺歌、秧歌近似。

对于英歌的由来,主要流行两种说法,一是水浒梁山泊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故事。二是解法救场宋江的故事。

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向朋友们科普潮汕英歌舞。

第一,我们可以从时迁和蛇在队伍里的作用来理解不同地区队伍英歌表演的差异。


普宁英歌

领舞人时迁是灵活的探子,由练江源头普宁开始,大部分队伍有双时迁领舞的习惯,他们手持长蛇,动作轻盈,爱翻跟头,有的村队还拿真实的表演,据资料记载,过去普宁三分之二的村都有一个队。


普宁沿江以东是潮南城区、铜盂镇及和平镇,这里的队伍是单时迁领舞,有的队伍在前方配有挥舞号令旗的公孙胜,都以中板节奏为主。


铜盂镇英歌中的“公孙胜”

再往东的金浦镇和潮阳城区,更是英歌表演形式百花齐放的地方,城区队伍大多无蛇,时迁也融入队伍。舞槌变成了对峙舞槌

斗鼓队员,可能是潮阳城区英歌的一个亮点,他们时而独脚站立,蹲跳并行,近距离锣鼓相鸣。


斗鼓

临近出海口的海门镇到郊区一带本土生慢板英歌无蛇也无时迁,人称最古老的英歌。除了时迁以外,不同队伍也会依表演经验和习俗更换队伍中不同的角色位置。据记载,过去潮南、潮阳地区80%以上乡镇都有英歌舞队,数量本地人听了都震惊。


慢板英歌被称为“会飞的英歌”

第二,英歌有快、中、慢板之分。

慢板英歌,慢中见势,节奏和缓,锣鼓节奏中带有古典宫廷式的味道,代表队伍是潮阳凤岗英歌,网传是会飞的英歌,他的服饰动作最接近古代祭祀傩戏,据推断,慢板是潮阳英歌的早期面貌。

中板英歌诞生于慢版之后,约在明代初中期。它加快了慢板英歌中的节奏型,柔和了南拳和地方杂剧的锣鼓配套,稳扎稳打,气势恢宏。

快板舞蹈节奏最快,鼓槌兼有棒槌,长度较短,具有快而不乱,动中求静的特点,是大部分刚接触英歌的朋友最喜爱看的节奏型。

除了传统的男子英歌,还有女子英歌、少儿英歌、大学生英歌、老外英歌等等。

英歌越来越不只是一种小众的民俗活动,它受多人改编走上舞台,成为强身健体的代名词,衍生了茶饮店、文创、电影等。


女子英歌

所以,其实英歌并不只是一种单一的舞蹈形式,蓬勃的生命力激活了地方文化信心,人们对文化的信仰,也使得孤独的游子也能在这看不见却体验得到的能量场里获得归属。

你们可能还不知道,英歌队员是要提前一个晚上通宵化妆的,在寒冷的夜里光着膀子上色,冰冻的颜料在脸上一呆就要接近整天。


有的队伍从晚上九点开始到隔天凌晨五六点出发,中午除了吃饭休息,全天又跳又跑几公里,高声嘶吼状态,高强度劳作为的是给村民和家园去邪恶保平安。

他们介于信仰和群众之间,过去的英歌舞队与剧团、武术队是一样的,有严格的规矩和准则。

战斗者是狂热的,围观者也是狂热的。英歌队伍到一个新的区域,有扫路和开围等动作套式,所以希望光者和表演者之间应多一点空间和包容。

潮汕北部(饶平、金平、龙湖、揭东、榕城、澄海、潮安北部、湘桥等)英歌舞相对较少,除了潮安个别村落有分布,其他地区鲜有本土分布。

揭东唯一一支本土英歌队:埔田老岭英歌队已失传,最后一次演出2012年;

1850年潮安龙湖阁洲英歌队,见于《阁洲乡志》(现存为汕头潮阳传入,1982年成立)只有少数队伍;

潮安龙湖古寨英歌队也是后来学的,于2009年失传消失,市头英歌队也是后来学的,消失得更早;

潮安的庵埠镇文里英歌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尽管曾因历史原因中断,但于2005年恢复并重新组建;

樟东英歌队是澄海的樟林镇本土第一支英歌队,由一群中学生自发组织成立。他们在2023年3月5日的火帝庙会上被潮阳龙井行祠庙忠精英歌队的表演深深吸引,决定学习英歌舞。

其他均为近些年引进学习得来,概不赘述。

非著名食客聚集地,带你吃遍五洲四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