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中担任领舞角色的是耍蛇的时迁。张声金 摄

春节前夕,中央电视台一套来到汕头潮阳拍摄英歌舞节目《金蛇狂舞·中国年味》,笔者应邀去客串介绍潮汕文化。拍节目的时候,他们对舞蛇者时迁这个角色特别感兴趣,拍了不少特写镜头,还有一组由潮阳区铜盂镇老溪西乡英歌队“肥蛇”陈志辉领舞了大大小小十来条蛇的“金蛇狂舞”。那么,为什么英歌舞中的引舞人、水浒英雄之一的鼓上蚤时迁手里要耍着一条蛇呢?

据说,蛇作为一种神圣的动物,代表着勇气和力量。英歌舞者手持蛇进行表演,通过展示出对蛇的控制和驾驭,传达出勇敢和刚毅的精神。蛇的展示不仅展现了英歌舞者的技艺,更象征着潮汕人民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顽强与勇敢。有些资料则指出,在上古时代,蛇是一种可怕的动物,古代的闽越人有畏蛇、敬蛇、祀蛇的习俗,舞蛇也有驱恶避邪的用意。

沿着这种思路的指引,笔者又检阅了一些文献资料,果然,古代的百越,尤其是闽粤族是敬蛇、祀蛇的。据韩山师范学院文学院吴榕青教授《潮州青龙庙探源》一文云:“民国初年,岭东学者温廷敬在《迷信(三则)》中言:”潮州青蛇则号曰青龙……潮之祀青蛇,古矣。‘ “吴文还说:”潮州祀蛇神,由来甚早“,”福建的祀蛇习俗发生更早,实在六朝之前,甚至可追述史前。古代福建的汉人与蛋(蜑)民长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存在蛇崇拜习俗,与福建接壤的粤东潮州亦然。关于……福建蛇崇拜的解释,一般都认为它原为闽越人的信仰,长时间被汉人沿袭下来,并融入了福建民间信仰之中。关于古代潮州汉人盛行祀蛇习俗,黄挺(《祀蛇与古代潮汕地区的民族融合》)认为这种风俗原是潮州土著人民的习俗,在北来汉人与本地土著融合的过程中,这种风俗被保留下来了。“

祀蛇习俗的保留,除了潮州青龙庙之外,刚好前不久笔者也刷到了福建连江、闽侯等地至今还有蛇岳王庙祀蛇神的习俗的视频。这些资料其实与古文字、文献资料记载都是吻合的。闽越的“闽”,门里面的“虫”其实是一条长着“饭匙头”、长尾巴弯缠着的蛇,甲骨文刻着的就是一条蛇。到了篆文,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虫部》云:“虫,一名蝮,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 而在“闽”字条里说:“闽,东南越,蛇种。”

原来,福建土著之所以被称为“闽”,是因为门(屋)内供奉着一条蛇,蛇成为了被祭祀的神,这种习俗汉代就已经记载了。后来,南下的汉族移民认可并传承了这种习俗,继续祀蛇,蛇也被敬称为“小龙”。如果从这个信俗来看领舞的时迁为什么手里捧着一条蛇来引领队伍,就好理解了。

其实,殷商时期的华夏人也是畏蛇、敬蛇的。甲骨文里就有 “无它乎”作为问候语的记录,“它”也是蛇的象形字,可以看作是 “虫”的异体字。《说文解字·它部》:“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弯)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扎草屋而居),患它(蛇),故相问:无它乎?” 一早起来,问 “无它乎”,就是询问对方:(昨夜)没有遇到蛇吧?可见,遇到蛇,对于夏商周时期的古人来说,问题很严重。潮汕人如今凡遇到人讲话不敬、不实,做事不慎、不善,会用口头禅说:“蛇咬你啰!” 也有斥责之意。看来,这也是来自于畏蛇、敬蛇的古代生活习惯。

有意思的是,在三星堆的考古发现里,居然也挖掘出相当于商朝晚期的青铜羽蛇,蛇头硕大,身上有卷云纹饰,似有腾云驾雾之感,应该是对蛇的正面刻画。有专家认为,夏商时期对蛇都是敬畏而崇拜的。

当然,也有不怕蛇、对蛇大不敬甚至捕而食之的记载,唐代韩文公愈的《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中便写得清清楚楚:“……惟蛇旧所识,实惮口眼狰。开笼听其去,郁屈尚不平……” 初南食的这一餐山珍海味,可把韩刺史吃(惊)得满头大汗(“咀吞面汗騂”)。潮语描写人胆大敢为,称其“食蛇配虎血”:毒蛇敢吃、虎血敢喝,胆子何其大也!

最后,敬祝大家:乙巳无它,新年吉祥!

来源:揭阳日报(作 者:林伦伦)

编辑:“和畅惠来”政务微信编辑部(编辑:西风瘦)



“和畅惠来”政务微信是中共惠来县委宣传部(惠来县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推出的宣传惠来、了解惠来的新窗口。“和畅惠来”坚持发布权威资讯,服务百姓民生,弘扬本土文化,彰显惠来特色。

垂询合作热线:0663-6681035

联系邮箱:HCHL336688@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