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秧歌是陕北地区人民群众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综合性、包容性的民间乐舞,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关于秧歌,陕北地区的地方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春闹社火,俗名闹秧歌,又名阳歌,言时阳春歌以乐。”“十五日元宵夜……是夜金吾不禁,乡民装男扮女,群游街市,以阳歌为乐。”

关于秧歌的名称,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唐贞观年间,每逢元宵节,唐太宗都会召集大臣与民同乐。唐代的元宵节庆贺演出中已有烘托节日气氛的“闹阳歌”环节,其中的经典节目为“跑旱船”。有一年的“跑旱船”表演格外精彩,给唐太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唐太宗称赞:“大唐男儿,战事起有令必达,农时到则播种栽秧,还能有如此精妙绝伦的表演技艺。这大唐盛世的恢弘气象,离不开百姓们的辛劳与付出。‘闹阳歌’源自于民,它的名称也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不妨将这‘闹阳歌’之名改一改。”经过一番思考后,大臣魏征给出了回答:“农事乃天下之本,本固邦宁。以‘秧’替‘阳’,以示农事之乐,百姓丰收之歌,岂不乐乎?”唐太宗欣然同意。自此,“秧歌”的名称流传至今。这个故事说明秧歌的产生发展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陕北地区地处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陡坡多,地形起伏大,为减少在爬坡翻沟时的体力损耗,当地群众逐渐摸索出一种独具特色的行走方式:爬坡、爬沟时,讲究身体重心下沉,脚微抬,脚掌贴地。淳朴憨厚的陕北群众将这一行走方式提炼、加工、升华后,与情绪动作相糅合,使陕北秧歌仅靠扭、摆、走、跳、转几个简单鲜明的动作就能抒发粗犷、奔放、欢快、喜悦的感情,极易感染观众。

陕北秧歌多在春节期间演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秧歌表演亦是如此。“伞头”是秧歌队的领舞和领唱者。在腰鼓、唢呐和锣等乐器的伴奏下,秧歌队的“伞头”带领队伍走上街头,为人们献上欢快、喜庆的表演。秧歌队的其他成员被称为“身子”,男性角色有“挎鼓子”“武身子”“鼓子手”,女性角色为“文身子”“包头”“旦角”“拉花”。秧歌队的队尾还有“蛮婆”“蛮汉”“货郎担”“猪八戒”等负责逗笑的丑角人物。在秧歌表演过程中,“闹红火”“闹秧歌”的小场表演还会献上跑驴、踩高跷、舞狮等经典节目,以烘托节日气氛,增添趣味性。

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秧歌表演,陕北秧歌拥有200多种独具地域特色的队形图案,主要分为祭祀图案、军阵图案、民俗风物图案、灯彩图案、花卉图案五种。关于图案的使用,一是看“伞头”掌握的图案数量,二是看每年秧歌队的表演人数,大型演出往往采用丰富多样的图案。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5.1B

点击上图,“百科知识知道”大擂台,有问必答,有答必奖!

将好“分享”给更多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