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完元宵灯会回来,总算知道什么是‘东风夜放花千树’了。”00后小肖在逛完灯会后,从手机里挑出9张照片,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照片里她举着的一盏鳌鱼花灯十分吸睛。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在传统习俗中,这一天人们要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而在各社交平台上,年轻人的元宵节,少不得一盏好看又出片的花灯。

花灯的魅力,或许藏在人类对光的本能迷恋中。花灯所散发的暖光,透过布料或竹编灯罩晕染出渐变色彩,堪称“氛围感神器”,这些非遗花灯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成了年轻人的“新中式社交货币”。

今年恰逢“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年头,非遗传承的命题被赋予了更深的时代意味,传统手艺被更多人看到的同时,背后是一群手艺人在不断探索破局之道:

“篾匠姑娘”徐无瑕是一位竹编手艺人,她以千年竹编技艺筑灯骨,一盏应景的“青蛇灯”不仅登上湖南卫视的春晚,还被王子文、毛晓彤等明星“自发带货”;师承南京秦淮灯彩非遗传承人的程涛,则通过一系列改良,让传统花灯更符合现代人审美,他的各式鱼灯点缀了蛇年春晚无锡分会场的清名桥古运河,也让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秦淮灯会得以延续。


明星与青蛇灯的合影

三顾茅庐,她从建筑师成为篾匠

“篾匠姑娘”徐无瑕和非遗的故事,并不是一开始就写好的。

徐无瑕和先生是校友,她研究生学了建筑设计学,毕业后进入建筑行业,身处同行的两人常常加班到深夜,“虽然都在杭州上班,但见不到面,两个人都很晚到家。”在无数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困在办公室里的徐无瑕却内心阴郁,“不如下雨,这样我就不用想着出去遛弯晒太阳了”。

这样的状态,以离职终结。徐无瑕获得了久违的假期,她和朋友逛街、逛博物馆、看展,在杭州拱宸桥附近的手工艺活态馆里,她遇到了人生的转折点。

“看到一位老师傅,在人来人往的馆里,安静地坐着,翻指覆手之间,一个个迷你的簸箕、笸箩就完成了。”作为建筑生,她对竹编的结构之美,瞬间领悟。

这位师傅就是张心荣,也是象山竹编的传承人。徐无瑕想学,又不好意思,逛了两圈,又磨磨唧唧走到张心荣跟前,鼓足勇气问他,收不收徒弟。师父大抵是见惯了这样走过路过,开口就想学的人,让她回去想想再说。

徐无瑕晚上回家,躺在床上想了一宿,又拉着先生讨论了半天,“他也是学建筑的,知道我着迷的原因,就鼓励我去学。”于是第二次,夫妻俩一起去见了张心荣,大师还是没松口,给了她几个材料包,让她先回去试试。

第三次是在那年的元宵节灯会上,徐无瑕拉着先生和婆婆一起找到大师,“师父估计也没想到我这么执着,这次总算点头肯收我为徒了。”三顾茅庐的徐无瑕,终于在活态馆安身立命。

学竹编是个苦差事,徐无瑕先学编,后学劈蔑,“要把竹篾做成各种形状,有大概200多种编法,你要一遍遍编,变成肌肉记忆。比如一个刷子的箍就要编8圈,每一圈的编法都不同。这些都熟稔于心后,你才能做到看见一个物件,就能解构出它的编法,以及你想编点什么的时候,脑子里可以灵活地运用不同的编法实现它。”

劈蔑又是一道难关,要把竹子劈成宽度、厚薄均匀的篾片,需要十足的耐心和专注力,在熙熙攘攘的活态馆里,徐无瑕却有入定般的心性,“这一项上,师父都夸我天赋极高,一个礼拜就掌握了技巧。”


徐无瑕(右)和师父张心荣

拜师后的三年里,徐无瑕成了活态馆里的“钉子户”,从开馆到闭馆,她好像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每次都是保安来催我们要关门了,才依依不舍地放下篾条”。

有建筑学打底,徐无瑕成了张心荣门下最有天赋的徒弟,别人学三四年才入门,她学了3年就出师了。那时,张心荣年纪渐大,打算要回宁波老家,于是就把活态馆的摊位继承给了徐无瑕。

让非遗成为新的“社交货币”

独当一面的徐无瑕,要开始考虑生计问题。

活态馆的摊位前,驻足体验的大部分是家长和孩子,他们往往喜欢一些操作简单的小物件,更多是为体验而非消费而来。但是一门非遗手艺要传承下去,就不能只是抱着一块招牌,守着一个摊位。

“师父的心态其实就很开放,他会给孩子编小汽车,也会给芭比娃娃编衣服,但是他做的东西是精美的艺术品,很难流传开,我就在想既然竹编是一种技艺,它如果可以和当下流行的审美结合,就能走出博物馆,让年轻人喜欢、拥有。”

她先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流动摊位”,带着竹编作品去各地参加市集,同时设计出难度各异的竹编体验课,“一开始还是想让更多人了解竹编”。久而久之,她发现,让人去了解一门手艺的门槛其实是很高的,最简单直接的冲击力来自于“好看”。



2023年,她开始全身心投入经营个人IP“篾匠姑娘”和品牌“有竹”。“过去我们主要做一些竹编的器物,那年我们开始设计做花灯。”这对她来说,是完全不同的尝试。

2024年中秋,徐无瑕收获了第一个爆款——绣球滚灯,已经累计卖出5000多个。她改良了传统的余杭滚灯,做成了一套素材包,耗时半天就能拥有一个超高颜值的花灯。虽然店里既卖成品也卖素材包,但是成品的价格是远高于素材包的,“100个人里面,大概只有10个人会直接买成品。我们鼓励大家自己动手做,一是我们自己人手不够真的来不及做,二是制作的过程本身是很治愈的体验,也是非遗传承重要的一部分。”

由于花灯的设计开发周期非常长,中秋过后一个月,徐无瑕就开始为蛇年花灯做准备了,作为不太好出造型的生肖蛇,她前后打磨了很久,“先是设计打样,要用竹编勾勒出蛇的整体线条,然后外面的布面是我自己画的,寄到厂里印刷还要反复调试颜色,最后是赶在元旦前上线了。”


青蛇灯和绣球滚灯

第一批,徐无瑕只敢做1000个。但是好的产品自己会传播,“刚上新的时候,我们同时运营淘宝店铺和小红书,结果两边好几个视频都爆了,流量一下子涌进来。”后来,王子文的拜年照和湖南卫视春晚都出现了青蛇灯,“我现在都觉得很幸运,我们自己肯定没有预算做这种传播,但是明星同款和上湖南春晚为我们带来了很高的曝光,青蛇灯已经快卖断货了。”这段时间是销售的最高峰,“每天能卖出几百个花灯,这是我摆摊的时候无法想象的。”

在成为“淘宝手艺人”的一份子后,无瑕发现线上和线下的人群其实差别非常大,而且受欢迎的产品也不太一样。比如线上卖得很好的门挂,线下就卖不动,“可能门挂在北方地区比较流行,杭州本地人不太习惯挂。”

之前也有过失败的探索,徐无瑕觉得很好看的竹编画,买的人寥寥,“后来我们知道了,年轻人会把非遗看成是一种社交货币,他们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作品,是要拿出去拍照、给人展示的,竹编画只能挂在家里,年轻人就不乐意买。”

现在,她已经逐渐摸清了个中门道,“花灯的图一定要好看,我自己先穿上汉服,带上小朋友,去拍一组大片,把氛围感拉满,这在小红书的种草效果就非常好;对于一些日常用品,像扇子、竹篮等,就要把它们放置在使用场景中,中秋装果子茶点、春节装花生坚果,核心是好看又实用,随手发一发你的好朋友就会跑来问你要链接的那种。”


徐无瑕的淘宝店铺和小红书

今年,徐无瑕想分出更多的精力来构建自己的产品体系,竹编作为一种载体,其实什么都能编,“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上新太慢啦,天天有粉丝催我们赶紧上新,我想找设计师来帮我一起做产品。”在店铺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后,她有了更充分的底气。

飘进春晚无锡分会场的秦淮灯彩

在今年的春晚中,无锡分会场大概出现了7分钟,作为唯一以水为台的分会场,清名桥古运河上布置了各式各样的鱼灯。这是另一项国家级非遗——秦淮灯彩。


春晚无锡分会场出现的鱼灯

90后南京人程涛,大概是会制作秦淮灯彩中最年轻的手艺人了。春晚里面的这些花灯,就出自他手。“当时有人就在淘宝店,一下子要采购500多盏鱼灯,这么大的量,我还是会问一下要做什么用处,不过对方表示要保密,后来看到收货地址是无锡,我猜可能要上春晚了。”

传统的秦淮灯彩主要是兔子灯、鱼灯、荷花灯等形象,“大家逛灯会的时候随手就买一个,十几二十块,但是每年就卖这么一回,利润又低,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一行。”程涛师承非遗传承人郑峰,这几年眼看着当地的手艺人越来越少,“老一辈的手艺人,大多六七十岁了,做不动了,年轻人里愿意做这个的,就只有我和另外几个,中间是断档的。”

在程涛看来,现在花灯分为传统花灯和原创花灯,前些年程涛一直在做传统花灯的复原,他的淘宝店“秦淮花灯”常年在卖的都是他复原出来的传统花灯。“但是传统秦淮花灯制作工艺非常复杂,现在又后继缺人,所以我们为了生存,这两年就开始尝试做文创性的花灯。”

2024年,程涛和师父郑峰一起对灯彩的材料和工艺做改良,包括用铁丝塑性、尝试把更多流行元素融入到灯彩中,“我们之前给江苏省美术馆定做了一批鳌鱼花灯,发现大家普遍比较喜欢,它的风格就是更现代一些,后来我们就批量制作,变成了店里的大爆款,你现在搜不到了,因为卖光下架了。”


程涛(左)和他的师父郑峰

花灯的销售高峰就是春节后到元宵节前这一个多礼拜中,“但我们其实一整年都在做,做好的就放在仓库里,花灯的体积大,也不太能堆叠,所以库存风险和资金风险都很大,今年卖不掉,明年一到黄梅天,竹子和铁丝都会受潮,这批灯可能就没法卖了。”

程涛坦言,现在虽然大家对非遗的认知度越来越高,但是“非遗其实也挺多的,南京就有很多非遗,我们还是得让灯彩拥有商业化的能力,靠自己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

目前程涛的工作坊里有6位长期手艺人,其他还有一些宝妈等零工帮手,“其实我们一年下来,产能也很有限,像荷花灯也就只能做两三千个,鱼灯也差不多,所以我并不会想着规模要扩大,主要还是把灯做得更好看,来提升它的附加值,让更多人愿意买单。”



非遗文化各有各美,但是正如程涛所说,文化的传承和扩散终归还是要遵循市场化的逻辑,徐无瑕和程涛都认为,非遗的传播并非仅靠自上而下就能完成,更多是要“以用养艺”,让非遗从博物馆里走进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去,无论是成为可以展示的挂件,还是打卡的道具,如此手艺才能摆脱“遗产”的标签,成为可以流通的“资产”。

淘宝非遗小二刘鑫告诉《天下网商》,现在“淘宝手艺人”所聚集起来的这批年轻的手艺人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他们认可‘师古但不泥古’,掌握一门手艺,要传承下去,更重要的是被人看到,无论是上春晚,成为‘明星同款’,还是在淘宝手艺人经营好自己的产品和内容,这些都是被看到的过程,也是这些非遗汲取养分,成为更有生命力、更年轻化的非遗的过程。”

每一项非遗都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它们的基因里就带着变革的勇气,无瑕和程涛的探索,或许就是将这份古老的生命力重新激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