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不是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需要有所创造。”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董小红
漆器、竹艺、蜀锦、绒花……2024年底,这些来自四川的非遗代表性项目随着“国民网红”李子柒回归再度走进人们视野,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非遗的顶流魅力。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活跃着一位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们用精湛的技艺滋养着蓉城,让这些从历史中走来的传统技艺在现代继续散发出独特魅力。
成都漆艺传承人在对漆器花瓶进行箔粉撒绘(资料照片) 刘坤摄 / 本刊
跨界融合“破圈”
随李子柒华丽走进人们视野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漆艺。
雕漆隐花是漆艺中的一项精湛装饰手法,采用天然漆树所分泌的大漆作为涂料,精心涂抹于器具表层,辅之以彩绘、雕琢、镶嵌等多重精细工艺。如此制成的漆器天生具备防腐防潮的特性,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
走进湖南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漆器琳琅满目,盛放美食的鼎、奁、盘、盒,精致的梳妆用具及其收纳盒,乃至日常所用的屏风、茶几等大型家具,一应俱全。历经千年沧桑,这些漆器依旧色泽鲜亮如初,彰显了西汉时期漆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
追溯漆器历史,其根源可深植于八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朱漆木碗,是七千多年前中国人掌握彩漆技艺的有力证据。
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漆器艺术流派纷呈,各具特色。李子柒所采用的雕漆隐花技艺,源自成都的传统特色工艺“三雕一刻”,它将金箔镶嵌于漆器表面,再覆盖上一层透明漆。幽暗处,它是古朴的琥珀色或褐色,低调而不张扬;置于光明下,则金光闪闪,璀璨夺目,宛如黄钟大吕,令人叹为观止。这种含蓄又大方的风格,恰与中国人的文质彬彬不谋而合。
走进位于成都市新都区的一家漆艺工作室——卿玉蓉大师工作室,仿佛走进一个历史与现代交织的艺术空间。在这里,成都漆艺被赋予新的生命与活力。
“我5岁就在成都漆器厂生活,耳濡目染下爱上了成都漆艺。”卿玉蓉说,作为国家级非遗成都漆艺四川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自幼热爱工艺美术,是地地道道的手艺人。如今,卿玉蓉投身漆艺行业40余年,一直致力于让非遗漆艺传承下去。
“在古代,瓷器还未成为主流前,几乎所有物品都可以用漆器制作。”卿玉蓉介绍,成都漆艺主要有八大工序,包括设计、制漆、制胎、做底灰、髹漆、装饰、打磨、推光。这些工序又被大大小小拆分成数十道工艺,仅装饰就包括了雕、刻、堆、嵌、洒、磨、素髹等,工序繁复,耗时长。
“制作一件漆艺作品一般有70多道工序,耗时少则数月,长则1至2年,不断打磨出来的成品温润光洁、内敛而不失艳丽。”她说。
岁月流转,时序更替,当传承和保护的挑战日益凸显,跨界融合逐渐成为守护非遗的新路径。
“我们不仅要坚守传统漆艺的精髓,更要在设计与制作上大胆创新。”卿玉蓉认为,不开发新市场,保护就会无力。将古老技艺与现代审美不断融合,才能让更多人了解漆器之美。
“在创作上,我们利用身边的物品,比如石榴壳、橘子壳等做成天然胎体,然后经过裱布、上灰等几十道工序后,做成一个个外观精美、形状独一无二的水杯。这批产品一上市,立即成为爆款。”卿玉蓉说,工作室还将漆艺作品与乐器、服饰等相结合,通过个性化的“非遗+”定制服务,不断拓展市场。
和卿玉蓉一样,成都市青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李浩然也在不断尝试融合跨界。
“我们探索推出二次元定制剪纸,用剪纸的形式把动漫里的人物表现出来。不少外地年轻人专门来成都找我们定制。”李浩然说,作为90后传承人,他希望以这种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的蜀锦制作现场(2023年6月7日摄) 胥冰洁摄 / 本刊
实用与审美“双向奔赴”
“我们先加个微信,回头再联系,到时候我到青神县来拜访您。”2024年11月26日,2024全球熊猫伙伴大会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在同场举行的熊猫文创展示走廊展位前,李子柒一边说话,一边拿出手机主动添加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青神竹编”代表性传承人王惠如的微信。
四川人对竹子有着特殊感情,房前屋后遍植翠竹,更用竹子作出许多或实用或精致的制品。这些竹制品成为四川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编是最具代表性的竹制品之一。
竹编用竹丝篾条纵横交织编织出各种形态的工艺品。在四川,不仅有青神竹编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以竹丝编织而成的自贡龚扇和邛崃瓷胎竹编等多种竹编技艺。
憨态可掬的“熊猫抱竹”盖碗、活灵活现的芙蓉花胸针、各式各样的手提包……在成都崇州市的朱利原乡非遗文化园艺滋华文创工作室,丰富的竹编作品既富传统韵味又具现代美感。
临近春节,工作室仍在赶制订单。“我们原创设计的‘熊猫抱竹’盖碗,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一家上海的企业不久前订了300多套,大家现在正在赶工。”工作室负责人白梓忆告诉记者。
白梓忆的父亲是道明竹编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小看着父亲编出各种精美作品,她对道明竹编产生了深厚情感。2020年从海外留学回国后,白梓忆在朱利原乡非遗文化园开启创业历程。
在她的带领下,朱利原乡非遗文化园不仅传承道明竹编、怀远藤编等非遗技艺,还创立了6个非遗大师工作室,越来越多实用又新颖的非遗作品从这里走向市场。短短几年,她创办的艺滋华文创工作室营收已破千万元。
如何将老手艺与新需求结合?在白梓忆看来,就是要守正创新,让创意紧跟热点,让非遗更贴近现实。
“以前竹制品以生活用品为主,现在传统竹制品逐渐被工业品取代。‘国潮热’兴起后,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技艺,才能受到市场青睐。”白梓忆举例说,以“熊猫抱竹”竹编盖碗为例,设计具有四川特色,还兼具雅致与实用,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白梓忆告诉记者,为创作这个作品,她带领10个人的创作团队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仅熊猫就前前后后做了30多份设计稿。如今,“熊猫抱竹”竹编盖碗已成为畅销产品,单品销售额超过300万元。
让剪纸工艺更有实用性,也是李浩然当下追求的目标。“我们将剪纸的纹样运用在灯笼、贴画等实用物品上,既美观又日常。”他说。
“非遗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结晶,很多传统手工技艺是时代的产物。保护传承非遗的关键是努力将它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卿玉蓉说。
新旧传递激发传承力
在宣告回归的视频中,李子柒身穿由宋代百迭裙改良而来的蜀锦长裙,头戴花冠,在夕阳下弹琴歌唱,一朵紫色绒花静驻裙上。蜀锦与绒花的制作,与雕漆隐花,同见细巧。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成都自古就有“锦官城”的美誉。蜀锦兴于春秋盛于汉唐,以煮熟的丝线经纬相交织成,质地坚韧,地域风格浓烈。
走进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浣花溪畔的蜀锦织绣博物馆,琳琅满目的蜀锦作品流光溢彩,令人惊叹。
负一楼的清代小花楼木织机旁,“蜀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贺斌带着00后徒弟沈锦安操作织机,手中的梭子翻飞,吱吱呀呀的织机声中,经纬织线灵活起舞,方寸乾坤中编织出绚烂色彩。
今年60岁的贺斌从事蜀锦行业已40余年,为传承技艺,除了手把手教导,他还喜欢带着年轻人一起钻研,用现代的技术和手段,赋予传统技艺更丰富的表现力。
“传承不是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需要有所创造。”贺斌告诉记者,传统“蜀锦织造技艺”只能织出5种颜色,他带着年轻人不断尝试,将“通经通纬”和“通经断纬”两种织造技术融合,将颜色拓展到13种。
在蜀锦的技艺传承上,传统方式主要靠老师傅口口相传,通过上万根丝线,为织机编制并存储一部类似于现代计算机的“二进制”编码,非常复杂。为了让年轻人更易上手,贺斌不断记录整理,逐渐建立起“蜀锦织造技艺”的多个工序标准。
“学习过程比较枯燥辛苦,但心里很充实。”沈锦安说,学习“蜀锦织造技艺”能让人慢下来、静下来,“手头有活儿,丝线忙碌穿梭,感受实实在在”。
如今,像贺斌师徒一样的传承人正在逐渐增多,他们心怀热情与创意,努力打破非遗与现代生活的隔阂,推动非遗焕发新光彩。
除了当好“守艺人”,挖掘其发展潜力,白梓忆也希望将非遗的魅力传递给更多青少年,持续激发其内生活力。“接下来,我们将举办一系列非遗体验活动,让更多年轻人沉浸式了解非遗。”
近日,卿玉蓉大师工作室也特别开设了漆艺体验课程,建立了香城妹儿手工生活馆,希望让非遗在更多人心中开出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