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法院联合出品的微电影《守护》,荣获第十一届“金法槌奖”微电影类二等奖。
影片聚焦老年群体的情感问题,讲述了人民法院办理一对老人离婚案件过程中的暖心故事。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如何让老年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权益得到保障,安享幸福晚年?司法守护不可或缺。
选材:初酿
影片取材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庭庭长、家事少年审判团队负责人赵婧法官审理的一起真实案件,两位老人均已年过花甲,却因为婚姻问题对簿公堂,在法官的调解下重归于好。
以“小案件”讲述“大道理”,用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正——这就是《守护》选材时最朴素的初心。近年来,内蒙古各级法院持续深化家事少年审判工作改革,不断延伸司法服务,坚持家事纠纷专业审判与多元化解并举,切实保护好妇女、老人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共筑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审判经验。
家事法庭拍摄剧照。
内蒙古自治区全区家事审判工作的有力有效开展为创作团队的剧本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由于新城区人民法院审理的该案件曾以情景剧的形式呈现并取得了良好反响,创作团队决定在原有剧情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既以点带面展现全区家事审判工作情况,也让影片更贴近人民、贴近生活。
拍摄花絮。
剧本从法治视角、法治思维切入,以真实的工作场景为载体,在充分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言行举止、情感变化等细节描写,使角色更加立体和鲜活,让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处境和选择,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微电影所传递的价值观,进而引发对老年群体的关注。
拍摄:破题
赵婧,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庭庭长、家事少年审判团队负责人。
“场景、镜头、光影……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会给影片的质量造成或好或坏影响,可以说短短几天的拍摄对我本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谈到拍摄过程,赵婧深有感触,“几个月过去了,拍摄时的场景还是会经常浮现在我眼前。”而其他演员也跟她有着同样的共鸣。
家庭戏份拍摄花絮。
除两位老人的扮演者年龄较大,未能从法院干警中找到合适的演员外,其他的参演者均为新城区人民法院的普通干警。作为法院干警亲身经历诠释角色,赋予了作品更加真实的力量。
拍摄中,团队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需要紧急借用场地、临时修改台词等情况,同时也出现了从未接受过表演训练的演员频繁忘词、反复拍摄的情况,但在全体参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所有问题和困难都一一化解,最终拍摄圆满完成。
沟通拍摄细节。
法庭上,两位老人眼中噙满了泪水、紧紧拥抱在一起,他们间真挚的感情在这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镜头缓缓推至后方的国徽,传达出法院工作的永恒价值追求——司法为民。
法庭上老两口重归于好剧照。
推广:共鸣
微电影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制作质量,还与社会反响密切相关。《守护》制作完成后,在预告片宣发、正片展映、媒体推介等环节,团队无不精心设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影片播出后,各个互联网平台传播的数据和评论情况反映出观众的认可:“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和婚恋问题不应被忽视”“法院这个离婚案子办的好” “看过小品,微电影拍出来更真实、更有深度了”……影片引发的共鸣和思考,进一步提升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主创团队代表在“金法槌奖”颁奖典礼现场。
一枝一叶总关情,“小案”里有“大民生”。“如我在诉”就是为人民群众多想一点、多做一点,人民法院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办好关系民心向背的“小案”,不断满足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让群众的司法获得感成色更足、底色更暖。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