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区人民法院法官廖益萍,去年带领团队审结刑事案件389件,平均每日结案超1件,创下零改判、零发回、零投诉 的纪录。2月10日,记者走进赫山区人民法院,见证这位办案能手如何在速度与精度间寻找法治温度。
上午8时,走进办公室,只见廖益萍双眼盯着电脑屏幕,右手不时按动鼠标,随后低头在笔记本上作记录。“今天要完成13场庭审、7份判决书撰写。”她边快速切换页面边解释,语速与敲击键盘的节奏形成奇妙共振。
廖益萍是赫山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去年她办理的刑事案件,从危险驾驶到电信诈骗,从邻里纠纷到复杂涉众案件,有大到涉及金额9亿多元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也有只是因小矛盾引发的肢体冲突。2024年,赫山区人民法院推行繁简分流改革,她和团队还承担了危险驾驶、小额盗窃等轻微刑事案件办理的重任。
面对案多人少、案数激增、审限紧迫等难题,廖益萍有不少工作小技巧,她采用集中开庭、逐案审理的速裁审判办案模式,把案件平均办案周期压缩至5日内。她独创了“办案三分法”,即按照案子种类、争议焦点、调解可能性对案件进行分类,集中审理,逐一攻破,从而实现精准结案、效率提高。
最让同事们佩服的是,从廖益萍手中出来的案卷文书,几乎零瑕疵,堪称教科书级别。“审理案卷就像绣花,针脚越密越牢靠。”廖益萍说没有什么别的技巧,每天伏案10余小时,逐字审阅案卷、核对证据、撰写文书,日复一日地坚持。
2024年春节前夕,她接手一起涉39人的电信诈骗案,卷宗堆积如山。为尽快办结,她放弃休假,连续加班,完成20余万字的判决书,最终所有被告认罪服判,无一人上诉。“案件越多,越要细致。”廖益萍说,每一份判决都关乎当事人的人生,容不得半点疏漏。
去年,她审理的一起邻里伤害案,两家人吵得不可开交。她白天开庭,晚上打电话劝和,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被告人获轻判,被害人也及时得到了赔偿,两家重修旧好。赫山区人民法院院长丁贤都如是评价她:“廖益萍办案既有法律刚性,又有人性温度,真正实现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
作为科班出身的“80后”法官,廖益萍始终以“归零心态”精进业务。同事眼中,廖益萍是“敢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的标杆。她曾连续3年获评“优岗”,抽屉里塞满荣誉证书,却自嘲“业务能力永远不够”。她向老法官学习调解技巧,最高法指导案例集被翻得卷边。“办案是手艺活,需要终身学习。”廖益萍常对团队成员说,“我们快一步,群众的公平正义就早一天到来。”
结束采访时,廖益萍又回到了闪烁的电脑屏幕前。同事说,她500多度的眼镜度数因长期伏案又加深了。在这个年收案量突破18000件的基层法院,正是一个又一个“廖益萍”用青春作注,在法槌起落间守护着人间烟火。
来源:益阳日报 记者 卢静 通讯员 李鑫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