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你获得迎新春歌唱比赛主题活动二等奖。”“谢谢你们,是社区的温暖给了我鼓舞和信心。”近日,在石泉路街道“泉心启航”社区精神康复服务站,各种康复训练伴随着“新年主题曲”的旋律持续进行。45岁的程程(化名)经过半年的康复治疗后,不仅精神障碍和身体机能得到了显著改善,在社区中当主持、展才艺、做领唱,她的性格也更加开朗和勇敢。

“泉心启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是石泉辖区内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在区民政局的指导下,石泉路街道持续深耕实践、延伸服务触角,不仅建立了全区首个“防、筛、管、治、康、随”六位一体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网络,还以“三个1+1”为服务提质增效,切实给患者及其家属搭建起社区康复的避风港,助力一批又一批精神障碍患者走出家门、融入社区生活。

精细摸排+广泛宣传:让“第一步”更准

精准摸排与评估是服务的第一步,工作人员采取走访居委会、访谈患者家庭和面对面诊断等方式,边摸排边评估,全面了解他们的康复情况、家庭结构、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行为表现等信息。与此同时,结合健康讲座、便民活动、宣传折页和媒体报道等面向社区居民传播精神健康相关科学知识,传授绘画疗法,帮助大众理性地认识、了解精神健康,并能够进行基础的自我健康评估。

基于调研结果和患者及家属的要求,工作人员筛选出重点服务对象,评估服务需求,量身制定个人社区康复服务计划,建立“一人一档”管理台账,为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程程(化名),就是通过工作人员筛查入档的,那时她已患病多年,病情时好时恶化。经心理医生初步诊断,并取得程程母女的同意后,她被列入了重点关怀人群。

多元训练+温馨“支柱”:让“持久战”更稳

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之路漫长而持久。“泉心启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站历经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充分挖掘并整合社会资源、汇聚爱心力量,拥有了一支由社区精卫医生、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社工、派出所民警、老书记、志愿者和患者家属等组成的专业且成熟的服务团队,全方位为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

为使患者真正融入社区,成为正常标准的社区成员,“泉心启航”团队精心制定多元化的社区康复方案,提供服药训练、疾病复发先兆识别、躯体管理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和职业康复训练等服务,帮助患者提高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家庭职能、人际关系,培养兴趣爱好。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患者日常生活,如,歌唱友谊赛、生日会等主题活动,趣味运动会、消防演习、职业培训等个性化活动,不断促进患者的社会参与;开设“泉”心小讲堂,聚焦患者家属照护能力提升、压力释放以及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心灵重塑与思维启迪。

经过大量的康复训练和近十次的干预辅导后,程程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稳定,对唱歌的热情与日俱增。她开始愿意打开心扉,向大家展示自己,工作人员还逐步引导她成为领唱志愿者,每月带领大家共同唱歌。

服务前、中、后各阶段,服务站团队联动居委会多次召开推进会,落实患者“全周期管理”,打好社区康复“持久战”。服务还充分挖掘康复者自身潜力和家庭资源,构建起康复者与家庭共同进步的温暖“支撑”,提高治疗的积极性。患者小艺的阿姨就是一位“热心肠”的手工达人,她常主动走进社区教授学员们编织、手绘各种手艺,寓教于乐中让患者及家属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


“泉”心小讲堂

上门辅导+定期随访:让“康复路”更近

在社区开展康复训练时,服务团队还特别关注重点患者家庭,提供个性化的家庭支持方案,进一步扩展对精神障碍患者关爱的“服务链”,减轻家庭照护压力。

团队上门辅导时,通过陪伴聊天、情绪疏导、手把手指导家属照护技能等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让其放松状态下接受各项心理治疗。团队还会对患者家庭进行探访和随访,及时掌握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情况,梳理患者家庭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并给予二次评定、优化康复方案、调整治疗频次,通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方式,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增能、赋权、恢复重建信心,更好地融入社会。

点滴努力,汇聚成河。“泉心启航”让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庭在这条康复、回归的孤独路上,有了关爱、陪伴、帮助、鼓励和支持,有了方向,有了缕缕“曙光”。三年来,已有数十名患者同程程(化名)一样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生活自理能力不断增强,也不再惧怕与外界交流,还有些能走出家门,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结交朋友。

下一步,石泉路街道将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居家社区精康体系,联合乐邻青年等更多社会专业力量,更好地贴合群众、把握工作重心,共同绘制特殊人群关爱的最大“同心圆”,促进更多精神障碍患者顺利回归到主流社会。

来源:上海普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