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温州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近日,《出版人》杂志向各大出版品牌征集其2025年最值得期待的一本新书,文汇出版社推荐了今年1月出版的《蛮与痴》。《蛮与痴》的作者郑恩柏,1997年出生于温州苍南炎亭,《蛮与痴》是他第一部面世的作品。
虽然只有28岁,郑恩柏的人生经历却堪称神奇——初中毕业,考入宁波镇海中学,一开始成绩靠后,三年后却一举拿下2015年省高考理科状元;进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这位理科状元却选择了汉语言专业。而更令人惊奇的是,2019年他本科毕业,没有继续读研、没有出国留学也没有考公,而是在做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的同时坚持创作,并且在两年后辞职成为了“全职作家”。
伴随着《蛮与痴》的面世,这位昔日高考状元再度进入大众视野。是怎样的一种驱动力,促使他走上这样一条不同寻常、在普通人看来十分另类又艰难的道路?在文学式微的当下,他又将如何把握自己、创造未来?
郑恩柏近照。图片由本人提供
“我唯一想做的,其实就是写作而已”
少年郑恩柏的启蒙文学,不是童话、寓言之类的儿童书籍,却是鲁迅作品——
“我很小就开始读鲁迅,那时我们小镇上的书店里没什么文学类的书,只有鲁迅的书好多,所以我小学时就读了他的大部分杂文。看他的书就感觉是一个人一直在骂人、在吵架,很尖酸、很锐利,好像在投射武器形的东西,但又具有逻辑上的自洽性,这也构成了我对文学最初步的理解。”郑恩柏说,初高中因为学业的原因,课外阅读不算多,他是到了大学才开始疯狂阅读的。
之前有报道说,郑恩柏刚进高中,成绩排名班级倒数第一,他及时改变学习态度、调整学习方法,发奋努力,结果一路逆袭成功。提及往事,郑恩柏说:“倒数第一,应该没这么夸张,但确实靠后,主要是我的同学们都太厉害了。他们大多是城市里的孩子,知识面比我广。其实我也没有特别发奋努力,就是慢慢适应之后就好了。”
或许真的是学有余力,高中时期他参加了很多学校里的社团:文学社、合唱队等,还担任过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校园期刊编辑和乐队主唱等。“可以说,我对文艺的爱好和倾向,很早就很明显了。”
以理科状元的身份进入北大后,他很快就确定了纯文学的发展方向。“那时我读各种小说,我没有最喜欢的作家,只要写得确实好的书我都喜欢。国内的我喜欢王小波,他的长篇《红拂夜奔》那种叙述模式和诡谲的想象力让我着迷。还有莫言。外国的作家太多了,卡尔维诺、博尔赫斯、日本的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等。特别要说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我大三、大四最迷茫的人生阶段,纠结于考研、保研和出国等各种选择时,我几乎读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作品,然后,我也就明白了:‘这些东西对于我都并不重要,我唯一想做的,其实就是写作而已。’”
“这本书的内容和制作,几十年后将仍然具有生命力”
《蛮与痴》其实是郑恩柏创作的第三部作品。“这是我原先设想的《江南垟痴人三部曲》里的第三部,没想到这一部先于我的第一部中篇和第二部长篇面世了。”郑恩柏说,在写《蛮与痴》的过程中,他脑海里反复出现的就是“蛮”与“痴”这两个字。“蛮”指的是苍南的蛮话方言,也指村民们冲突与抗争的欲望;“痴”,指生存于此的众生内心涌动的无从实现的“执念”,也是主角三兄弟的某种少年心性,就好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小四,有一个被视作偶像的兄长,渴望出海,理想主义,痴迷于证明自己已成人的永恒论题。
全书由两条叙事线交织而成,宗族械斗事件的前因后果是整个故事的主线,间杂其中的,是众多受访者用蛮话方言口述的个人故事。前一条线以传统叙事方式讲述了陈家三兄弟出海的经过,这次出海直接导致了两个村子积怨的爆发;后一条线则让各种职业、各个年纪的人物轮番出场,以群像铺陈出小说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在这本书的编辑、“惊奇”图书的周昀看来,“郑恩柏跟其他当代写作者很不一样的地方是,他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他的写作扎实、浑厚,有传统和古典的成分在里面。虽然在当下,一些花俏、取巧的写作方式可能更易受到关注,也更利于市场推广。”他笑称,这或许就是一种“学霸式写作”。
“惊奇”是从武汉大学出版社的“鹿书”独立出来的一个出版品牌,这种出版品牌负责对接作者、委托出版社出版并进行市场推广。“惊奇”定位于偏小众阅读的文学和艺术类的书籍,出版的图书整体质量较高。据周昀透露,郑恩柏是自己向“惊奇”投稿被采用的首位写作者。
“这本书中三兄弟出海的这条线,推进很慢,刚开始的阅读快感不强。”周昀介绍,“我更偏爱这本书里方言的部分,也就是第二条线,其中每个受访者看似在接受采访,试图还原那场械斗,实则在自说自话地讲述自己的人生。把这二十余位受访者的故事单独拿出来结集成册,本身就是一本极精彩的短篇小说集,而把它们间杂在主线叙事之中,则赋予了这个偏个人化的少年成长故事更开阔的意义。”
“但是在第二、第三遍阅读的时候,我发现三兄弟出海的主线中那种滞重、缓慢推进甚至散文式的写作,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它会和方言部分的叙事形成一种微妙而有趣的张力。两条线构成了不同的双声部,相互结合使得小说的意蕴更加深厚。”
让人称道的是,“蛮话的难度被作者控制在一个微妙的点,再简单一点,读者就失去了通过少量注释进入这门方言并沉浸其中的乐趣;再难一点,似乎又形成了某种阅读障碍”。他对郑恩柏的写作能力赞赏有加:“作者似乎有一种极为强大的共情能力,可以将不同身份、性别、经历、处境的人物都描写得恰如其分,而这种对不同人物恰如其分的描写,又让这本小说摆脱了许多当代年轻创作者挥之不去的个人化视角,具有了普遍意义上的社会关怀和人性温情。”
基于这些认识,他认为:“这本书的内容和制作,几十年后将仍然具有生命力。”
“让我焦虑的从来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今天我有没有写出满意的文字”
从2021年开始尝试全职写作至今的这三年多时间,郑恩柏是怎么度过的?
“我每天七点多起床,周一到周五的白天基本上是写作,我喜欢在书店、咖啡馆里写作,写累了就阅读。晚上主要是运动和做教育方面的兼职。双休日除了兼职我也会安排运动或者和同学聚聚,因为长期一个人待着不大好。”
“毕业至今这五年多里,前面两部作品投稿都没成功,这第三部作品最初投稿也一再被拒,你有焦虑过吗?”我问。
“让我焦虑的从来不是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今天我有没有写出让自己满意的文字。”郑恩柏说,“而且,我前面的作品也只是还没出版而已,不会是白写的。我想应该是我写得还不够好,等以后我的能力变强了,再改改,还是可以发表的。”
他承认自己一直比较乐观,“因为我了解了很多作家的遭遇,也做好了应对的心理准备。”
《蛮与痴》出版后,他的生活多了一项内容:参加新书分享会。前不久,杭州尤利西斯书店已经做了一场,“正月在龙港会有一场,趁着大家都还在老家。年后北京、上海、武汉等地书店大概率会有。北大会有一场,是学院邀请我的。”
“这本书的销售情况怎样?”
“还不错,对于新人作者而言已经很好了。豆瓣也开分了,现在是9.2分。不过现在打分的人不多,所以偏高,后面应该会降低一些。”郑恩柏很坦诚。
他的下一本书也已进入出版流程。“叫《神宫桥下》,也是一个长篇,是2019到2021年间写的,投稿没有成功,然后去年重写了一遍。还是会通过“惊奇”出版,已经敲定了。也会有方言叙述部分,但是比例没那么高。现在正在写第三本长篇,新书内容跟海洋、岛屿相关。”
“我喜欢写长篇,我喜欢长久执着于一个目标,一天天一点点完成它的感觉,这可能是我在学生时代特别是高中培养的一种习惯;也是我生命的一个依托,之前没有新长篇可以写的几个月,就觉得很痛苦。”
“写作是一件太美好的事,写作是我要做一辈子的事。”郑恩柏说。
因为写作,他的人生之路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但他为此踏出的每一步,都深思熟虑过,为此他走得坚定而踏实。
有理由相信,这位“神奇小子”,还将继续书写他的神奇未来。
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深知温州粉丝群上线啦!
长按扫一扫,添加小编进群!
添加时注明来意哦~
商务、爆料加微信:szwz_0577
小编起早贪黑
只求您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