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虽然今年春节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对博主“凌晨四点的草莓兔”来说,春节经历的阴影应该迟迟消散不过去。

因为她身为研究生,累死累活在学校学了大半年终于有时间回家休息了,然而到了凌晨,父亲就把自己薅了起来,劈头盖脸就开始无端指责,说她干嘛不上班,干嘛不挣钱。

稀里糊涂听了一大堆,博主也试图反驳,可谁知父亲似乎根本听不下去,还在继续骂着博主。

那么,身为亲生父亲,为何他要这样指责女儿?真的是女儿做的不到位吗?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从团圆到崩溃

博主今年25岁了,虽然年龄不大,但其实还在上学读研,而因为学业要紧,在学校里她没少吃苦,如今终于有机会回家,她也终于可以好好休息

在寒冷的冬夜,窗外依稀可见大红灯笼在寒风中摇曳,街道上还飘荡着鞭炮的硝烟味。

此时的她正在温暖的被窝里安睡,想要借此机会好好休息一下这一年来疲惫的身心。



可就在这时,房门突然被推开,刺眼的灯光伴随着父亲愤怒的声音将她从睡梦中惊醒。

父亲站在床边,脸上写满了不满,还未等她从迷糊中清醒过来,指责便如暴风骤雨般袭来。

"整天抱着手机,什么正经事都不做!"



这样的开场白让她一时间难以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明明白天还其乐融融地吃着团圆饭,怎么深夜里却遭遇这样的质问?

试图解释的话语还未出口,更多的批评便接踵而至。父亲的声音越来越高,话题也从简单的手机使用迅速蔓延到了她的整个人生规划。

说她这样整天懒散,将来怎么可能找到好工作?读了这么多年书,到头来还不是什么都不会?



这些指责对她来说格外荒谬。作为一名研究生,她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和图书馆之间奔波,经常忙到深夜才能休息。

寒来暑往,她付出的努力远超常人的想象。

然而,这些在父亲眼中似乎都成了"不务正业"的表现。



更让她心痛的是,父亲开始抨击她的性格,说她太内向了,不会处理人际关系,这样怎么在社会上立足?

其实为了专注学业,她确实牺牲了很多社交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不懂得与人相处。

只是,在父亲的眼中,似乎只有热衷社交、四处应酬的人才算是"懂得生存之道"。



而当父亲提到高考志愿的往事时,她终于忍不住红了眼眶。

那是一段她一直想要释怀却始终无法完全放下的记忆。当年听从父亲的建议填报志愿,结果却因分数差距被调剂到其他专业。

这个结果成了父亲心中永远的遗憾,也成了他时常拿来责备她的把柄。



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但她努力克制着不让自己哭出来。

深夜的房间里,父亲的责骂声依然在继续,而她只能默默承受着这一切。原本期待的新年团圆,在这一刻变得如此令人窒息。

外面的烟花还在绽放,映照着她苍白的面容,而内心的委屈与无奈却无处诉说。

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与面对的质疑同样沉重。



过去的回忆

父亲提到的高考志愿往事,对于女儿来说还有后文。

当时女儿也想要尽力往上考,但可惜第一次考研因为一些原因并不能调专业,所以就算她的书面成绩再高,也无济于事。

不过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想办法继续往上考,然而她似乎并不太幸运,每次几乎都有各种预料之外的原因阻挠自己上岸。



说到这里,其实还得为女儿澄清一下,因为没有上岸,她当时确实找了份工作。

不过老板对她似乎并没有诚意,所以之后她又去找了其他工作,来来回回也算是有点经验了。

好在之后她成功上岸,未来也算是开始走向正轨,然而每当谈及这个话题,父亲总是带着深深的遗憾和不满。



在他看来,女儿当初"不够听话",选择的专业"不够理想",这些都成了他心中难以释怀的结。

最令她感到心酸的是,这些年来的坚持与付出,在父亲眼中似乎都成了无用功。她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无数个深夜,为了一个研究课题反复推敲的执着,为了完成导师要求而放弃的所有休息时间,这些点点滴滴的努力,父亲从未真正了解过。



他只看到了表面的"不赚钱",却看不到女儿在为未来打下的坚实基础。

面对父亲的质疑,她总是难以找到合适的话语来解释。那些只有同行才能理解的学术追求,那些只有经历过才知道的考研艰辛,在父亲的价值观里似乎都不够"实在"。

这种无法被理解的孤独感,让她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倍感压力。

她明白父亲的关心,却无法认同他将所有价值都建立在"成绩"和"收入"之上的观念。在这条求学路上,她需要的不是质疑,而是理解与支持。



理想与现实

在当今社会,像这样的家庭矛盾并不罕见。父母一代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对成功的定义往往更加务实和具象——稳定的工作、可观的收入、早日成家。

而新一代年轻人则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愿意为理想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

这种代际差异在高等教育领域尤为明显。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读研究生是一种"延迟就业"的行为,是在浪费大好时光。



他们难以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要放弃立即赚钱的机会,转而投入到收益未知的学术追求中。

这种观念差异往往导致家庭冲突,使得许多年轻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倍感压力。

然而,这种冲突的背后,实际上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阵痛。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年轻一代有了更多元的人生选择。



但父母一代的传统价值观念仍在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这种碰撞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理解上的鸿沟。

但其实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无论是选择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都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

毕竟,人生的价值不应该仅仅用物质标准来衡量,精神追求同样重要。

参考资料:

抖音账号-凌晨四点的草莓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